刻板效應是什么呢?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它是指對某個群體產生一種固定的看法和評價,并對屬于該群體的個人也給予這一看法和評價。
其實,曾經我對刻板印象并不怎么在乎,慢慢的,發現有的刻板印象錯得離譜,需要更新和適當糾正。
最初上大學那會兒,聊天中常常會聊到:
“你家是哪里的啊?”“貴州”
“貴州是云南省的嗎?”“不是,貴州就是一個省。”
“貴州那邊是不是很窮啊,電視上都放有的孩子要走很遠的山路去上學,而且飯都吃不飽。”
“怎么說呢,云貴高原地區有的地方的確閉塞貧窮,但也比較繁榮富裕的地方。”
“貴州的人是不是特別野蠻啊?”
“這個,因人而異吧!”
? ? ? ? ? ? ? ? ? ? ? ? ? ……
這樣的對話出現過不少于3次,一度我認認真真的解釋,后面我發現這樣的解釋效果并不好,這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思維定勢,習慣以偏概全,包括我也一樣,覺得南方人柔弱,北方人剛強,而忽略人的差異性和發展性。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這樣的刻板效應很多很多,有的刻板效應的確有良好的效應,幫我們節省了時間、經歷;但是有點刻板效應,只是阻礙了我們的認知、反應了我們的無知。
就像白巖松說的“只有先去了解,才有發言權”,很多事情不了解就不要胡亂下定義,眼見都未必是實,何況道聽途說呢?
而且,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我們也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不是以偏概全,刻舟求劍。
都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對人對事都因如此,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同時也要求我們不斷自我學習新的知識,不斷突破自我認知局限。
世界很大,不要因為一片葉子,而看不到整片星空。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