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鄰居的孩子已經第五次減肥失敗了
每次都信心滿滿的表達愿景,立志要一個月減掉20斤
似乎目標一直都沒有變化,只不過結果還是一個樣
這樣的過程對人的身心來說簡直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2)
怎么老是在同樣一條路上不斷地重復行走而走不到底呢
說到底還是缺乏驅動力,就像生存壓力驅動吃飯睡覺一樣
我們做事情的時候缺乏這樣的驅動力,即使有,也很難長久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那么多的無疾而終,問題出在我們的大腦
大腦罷工了,身體不用問了,自然要罷工
大腦就好像是整個人的指揮中心,指揮中心癱瘓了可想而知
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須從大腦的工作開始出發
當然發誓、立志等只會在開始的時候刺激下大腦,效果很難持續
要想保持高度的內部自驅動力,還要從自身的大腦出發,重塑大腦
3)
要想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思維方式)
提到對問題的看法,不得不提的就是我們的認知系統
昨天談到了人類認知的四個階段,井底、井口、塔中和塔尖
之所以在井底和井口的人是大多數,就是因為我們對于世界的認知
出現了偏差,我們總認為這個世界是確定的
但是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都是不確定的的,哪怕你做了無數遍的
西紅柿炒雞蛋,你炒100遍,如果你味覺都敏感就會感受到100種味道
這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可我們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
則是給我們講解確定性,我們一直深處確定性的教育之中
當我們面對世界的不確定性的時候,自然束手無策
迷茫、苦惱、糾結自然就不難理解了,這是正常的
我們還在井底的時候,如果能意識到自己的認知局限是最好不過的
能意識到無知便是進步的開始,這一點很重要
往往越在認知底層的人的大腦是越懶惰的,更不習慣思考
他們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更喜歡歸咎于外界,尤其是不公或者負面的事情
覺得那樣的事情之所以發生完全是由社會或者天氣造成的
很難在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畢竟也懶于思考,當有人開始思考的時候
他就會慢慢地意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會繼續思考如何來改變
當發現這一切事情大多是可以改變的時候,成長的路徑就打開了
剩下的就是尋找方法和路徑的問題,世界是不確定的,沒有誰的成功可以復制
因為你不可能創造與上次成功完全一致的條件,哪怕是炒菜
一切的不確定性都在互相影響,都在左右著結果
你自己的路只能自己去走,路上遇到什么樣的風景一定是獨特的
別人的經歷只能借鑒,你需要走出自己的道路、
4)
回到文初提到的減肥事情,之所以沒有堅持去做
是自己對減肥這件事情根本就沒有想清楚,失敗均由自己造成
在需要節食的時候沒有忍住,在需要運動的時候又懶惰癥并發
并沒有把減肥這事放到自己必須完成的項目上,偷懶和吃才是真正的需求
這就是結果,無法認知到這點是無法完成一個看似簡單的減肥過程的
再來看看在井底的人,在認知到自己的局限性之前更認可自己的認知
認為自己的認知就是確定的,沒有絲毫動搖的必要
盡管遇到了很多可以動搖認知的事情,并沒有深入去思考
就這樣一次一次地遇到,一次一次的錯誤認知,慢慢就習慣了,很難有突破的機會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絕大多數的人是處在井底的位置
井底好乘涼,不解決認知方式的問題是很難突破的,越是認知局限的人越是封閉
越是封閉就難以接受新的事物,難以學習更多的知識,難以改變自己的思維
當然更不會反過來促進認知的提升,更無從談起建立起自己的認知體系
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思考的基礎,連思考的空間都沒有
查理·芒格說:這個世界,是不確定的。
摧毀我們大腦中的確定性,形成不確定性的認知體系,這個就叫智慧。
查理·芒格說,人類認知系統,就如同街頭的電話亭,只允許一個人進入——但進來的這個家伙,往往是幼年養成的確定性認知。
如何打破自己認知的確定性就決定了我們未來的發展,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采取怎樣的行動,都和你大腦中確定性的認知緊密相連,確定性的認知就會在自己的大腦中形成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固化,不確定性的認知則對世界充滿了期待,認為自己可以去努力改變,盡管結果并不明確,但篤信未來一定是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