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我參加拆書幫與后浪出版社聯合組織的全國共拆一本書活動,完成了我的三級拆書家第二次拆書課分享活動。
上周午休時閱讀《中國青年》雜志中一位評書者的一段話:“如果在看《故事思維》書籍前,我看到此書內容簡介的最后一句話一定不會看此書!這句話是翻開本書,馬上成為三分鐘就能講好一個故事的溝通高手!
這位評書者為什么有以上想法呢?他不相信書籍介紹的這句話,可我相信運用拆書法通過五個原文片段拆解,可以講出自己的故事影響他人解決問題。
原文片段一
因為你是個故事家——你的生活將是你講的所有故事中最重要的一個。這是你自己的故事,不會有其他人喜愛它。有意識地活在你的故事中,管理好生活中的壓力。將問題放入故事的背景里,能幫助你應對生活中的壓力。
當你確信你所寫的故事與你過的生活、你的信仰一致時,生活就會變得輕松很多。如果你活出的故事、講的故事和你的信仰都變得更加和諧一致,那么你就會感覺生活不再是凌亂、有壓力,或受外界制約的了。
當每一個人回答我是誰、為什么我在這里時,他(她)做出的當下選擇,豐富了自己的生活,每一天過得充盈質感。
小王來到拆書活動場地對我說得第一句話就是:“這里今天組織拆書課,是嗎?”
“是的,你來自哪里呢?你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嗎?”
“我從城關區趕來的,從網上看到趙周老師的書籍《這樣讀書就夠了》,并且購買了,自己閱讀感到有難度,今天報名了網上的這個活動。”
小王的回答,讓我明白他是誰,為什么來到這里。
我們之間的鏈接發生,小王的故事通過對話形式反映出來了。
每一天這樣真實的事情就是自己當下的故事。然而,世上沒有不被評論的人,你又如何應對呢?
原文片段二
品頭論足是人的天性,你無法改變這一狀況。聽眾總是下意識地分析你是什么樣的人,他們從你身上的方方面面分析你,分析你的話外之音。我們都知道,僅憑封面無法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可我們總是忍不住這樣進行判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之于聽眾,本身就是一個故事。
“你有什么故事?”這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就反映了人們的需求——需要通過故事來認識身邊的人。假如你給別人講了一個“我是誰”的故事,別人不會光聽你所說的內容,還會用自己所看到的加以修正。有的人會根據你的衣著來判斷你的言辭,有的人會根據一個謠言來認識你,有的人則認定眼睛是你的心靈窗口,還有的人相信自己對你的直覺。即便你只是打了一通電話,或者發了一封電子郵件,接收者仍然會受到語言之外的因素影響。
你的故事通過你做出的事和說過的話讓別人了解你,每個人在生活中扮演者多重角色。
在家里你是父母的兒女、又是兒女的父母;在單位你有職工、同事、同行等身份;在社會你有非親情外的身份,如,我是拆書家。
講好自己的故事影響他人解決問題,釋放學習者能量,拆書已經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我的朋友圈隨著它發生著改變。
如果你想扮演好自己的多重角色,嘗試講出自己的故事,讓別人了解和理解你,你的生活會和諧。
原文片段三
一位日本商人,在一份備忘錄里這樣告誡美國籍女性合作伙伴:“若來日本公干,不要穿紅色、緊身,或者短款的上衣;不要穿顏色鮮艷或者圖案醒目的針織衫;不要化濃妝,噴香水;不要佩戴長耳墜,也不要穿鞋跟超過兩寸的高跟鞋。”這番言辭激怒了那位女性合作伙伴,她的心中固有一個美國版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她,日本商人的這種告誡意味著不尊重。
國籍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溝通需要技巧。如果這個日本商人給美籍女士講一個故事,前段時間,有一位美籍女士來到我們公司身著紅色時裝打扮時尚,進入辦公室后,男士們的主動搭訕,讓她特尷尬。
美籍女士聽到這個故事,又看到日本商人善意的備忘錄內容,她不會誤解日本商人,反而會感謝他的提醒。
一個故事避免一個誤會。
好故事必須十全十美嗎?
原文片段四
從前有一個優秀的射手,他踏上征程去尋找射手之國。在射手之國,人人都是神箭手,他將遇到名師,磨煉自己的射術,成為更卓越的射手。他穿過了茂密的森林,走過了寬闊的草原,經過了一座座城鎮。數月之后,他看到一棵大樹,樹于上插著一根箭,箭頭正中靶心。再往前走,他又看到了一棵樹,樹干上也有一根正中靶心的箭。走著走著,他發現了無數的樹上都有正中靶心的箭,整個森林都是如此。走出了森林,來到一片開闊地,他看到了一個谷倉,谷倉的前面有一排排正中靶心的箭。他知道,谷倉的主人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了。他抓住每一個過往的路人,間去哪里能找到谷倉的主人,人們給他指了一條路。他如愿找到了谷倉的主人。那個人其貌不揚,說話和行動都慢慢吞吞的,看起來很笨拙。他恭敬地問。你是如何做到箭箭都正中靶心的?那個人回答道。誰都可以做到啊,你先射出一箭,然后再找來涂料,在箭頭處畫個靶心。
看完這個故事,恍然大悟,每只發出的箭都射中靶心,絕對不可能。
那么,講故事讓每一個人都聽懂,也是不可能的。
原文片段五
若想講一個十全十美的故事,讓故事完全符合自己的意愿去影響他人,這就像想要每一箭都正中靶心,是根本不可能的。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一個人都不會有十全十美的故事。
你只需要學會在生活中、工作中積累自己經歷的真實故事,運用講故事的思維處理一些出現的問題,同時影響他人解決問題,你就是一個會經常講故事的人。
實例
大家經常會看到群里發的相片有的不美觀,你如何給發送相片的人講故事表達自己的意愿呢?
有一位朋友特別喜歡攝影,她每一次整理朋友的相片時都把個人的獨照發給本人。
并寫上一句話“分享給其他人是你的自愿。”
有一次,朋友聚會,合影一直沒有發送到群里,參加聚會的人沒有一個人納悶,而沒有參加聚會的人在群里問:“今天聚會的合影怎么沒有人分享啊?”
有一位朋友說:“請與小H私聊。”
這位提問的朋友與小H私聊以后,才明白,小H看到合影中一個朋友閉眼了,把合影單獨發給參加聚會的每一個人,所以沒有發到群里。
小H這種為他人著想的做法,贏得了朋友們的贊賞,與她在一起每一個人都特別舒服。
一個經常換位思考的人,懂得善良待人,把一些事做到極致。
當發送相片的人看到這個故事,他(她)會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