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難免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陌生人、同事、朋友等,在于他人交流的過程中總會或多或少的對自己產生一些影響,甚至有時候會因為某個人的一句話讓自己思量半天,甚至還會影響到自己的日常行為,有時候我們甚至都是下意識地被影響,有時候我們很苦惱,但卻找不到如何解決,下面給大家說下幾點心得。
首先你不能讓對你毫無意義的人或事占據你的思維,我們的注意力本身就有限,我們應該將注意力投放在對我們更有意義的地方,減少那些對我們有負面作用的影響,在北宋時代,有兩個大理學家,哥哥程顥、弟弟程頤,兩個人學問都很大,也是當時的大名人,立志要成為一代圣賢,有一天,有人請兄弟兩個去吃飯,在席間來了幾個舞女陪侍,弟弟一看,這可怎么行,不要不要,而哥哥程顥卻看似無所謂,一把摟過舞女,摟摟抱抱,何其自然,弟弟程頤感覺非常的氣憤,當夜回到家里,二人無話,第二天一早,弟弟實在忍不住,找到哥哥說:哥哥,咱們不是要立志做圣賢之人嗎,對女色怎可如昨天一般,昨夜我思量良久,始覺不妥。程顥說:你說昨天的吃飯的女色啊,我都忘記了,你看,是你一直把女色放在心上,而我只是逢場作戲,過去就過去了,對我并沒有什么影響。程頤瞬間感覺自己的修為不夠。
故事非常有趣,可是卻飽含著深刻的道理,既然你對女色這事非常有原則,你就覺得她對你來說是負面的事情,是有礙自己修行的事,可是程頤卻一直將其放在心上,一直在思考,你說這女色到底是影響了誰,我們有時候就是這樣做事,你越是討厭的事情或者人你越是掛在心上,逢人便說,似乎通過你的發泄就能讓對方消失一樣,可是對方對你來說真的有意義嗎,前幾天有個朋友一塊吃飯,從吃飯開始就在吐槽他的一個朋友,從人品到做事,沒有一點是他能看得上的,可是他像盤點自己偶像一樣說了一晚上,最后我說了一句:你這么關注他,他知道嗎,對方一下愣住了,過了幾秒說:我為什么要關注他。至少這個晚上你被一個討厭的人占據了,而且也影響到了我的吃飯心情。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太常見,尤其是那些喜歡抱怨的人,對他們來說基本長時間處在負能量狀態之中,根本沒有自己的生活,把自己寶貴的注意力都交給了自己討厭的事情或者人,就這樣一直抱怨,看看自己吧。
再次,與別人在溝通交流中,要正確看待對方對自己的評價,對每個人或事都有自己的理解,一旦他人對你做出了評價,一定是兩種情況,客觀和不客觀,你要時刻保持一個客觀的大腦來面對這些評價,我們的大腦更適合于聽到有利于自己的評價,而對于不利于我們的評價我們都會奮起反擊,這是本能的心理防衛系統在起作用,進化了幾千年的心理防衛機制是有利于我們生存的,但是在現在的生活中,生存的危機基本都消除掉了,這個心理防御機制在現實中對我們來說就弊大于利了,我們傾向于攻擊那些對我們的負面評價。
還有句俗話”忠言逆耳“,其實這句話也是有問題的,不利于你的評價的一定是忠言其實也太絕對,克服這件事情的根源就在于我們如何來判斷客觀與否, 當我們聽到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我們更急于判斷評價的好壞,然后做出所謂的應對策略,其實這時候我們更應該迅速判斷評價的客觀與否,如果是客觀的,我們就虛心接受,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好的發揚,不好的改掉,如果是不客觀的,我們從心底認識到就好了,如果你有精力也認為有這個必要就想辦法證明真實的自己。不過一個對你有偏見的人對你本來就有強大的思維框架,想要打破它確實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畢竟大部分情況是沒有必要的。
最后,在與他人的交流溝通中,要分清楚溝通和發泄,有時候對方找你并不是想要聽你的想法的,他只是想找個人傾訴一下,你只要當好你的觀眾就好了,非要事事都搞明白,想清楚,你會沒有朋友的,還有就是這世界上的事情沒有可以分清楚對錯的事情,只是因為大家的價值觀和喜好的問題而進行的爭論是沒有意義的,就像是在兩個不同跑道的賽車,誰也證明不了誰的賽道更好,只需要完成自己的比賽就好了,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的注意力更是稀缺的,我們更應該將稀缺的資源投入到更有利于我們自己的地方,讓自己成長起來,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切的身外之物只是身外之物,它只能是自己生命的點綴,只是你生命旅途中的風景,要學會欣賞風景,享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