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想當個混蛋都不容易

《一一》是楊德昌先生的最后一部作品,而我知道楊德昌是在他逝世之后的那陣鋪天蓋地的紀念狂潮下,才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名字,接著也不能免俗的找了《牯嶺街殺人事件》來看。從此就迷上了他的電影,從沒想過有這樣一個人能把人的內心的矛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矛盾,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表現得如此掙扎如此銳利,如此鮮血淋漓,力透骨肉,直達人心。之后我先后看了《麻將》、《獨立時代》,一直延續了牯嶺街殺人事件的風格,一直到《一一》,他轉身,依然矛盾依然掙扎,卻不是以死亡來作為這些的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對生活冷靜的哲學思辨和隱忍理性的探索。卻未曾想到這一轉身卻成永恒。

先從名字開始吧,《一一》看名字是不是很奇怪,在豎排得情況下看上去很像個二,所以英文名字變成很有韻味的A one and A two。所以也有人因此以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來解釋片名。而楊德昌對片名的解釋則是:這部電影講的單純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段,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復雜的情節,說到底都是簡單的。所以電影命名為《一一》,就是每一個的意思。

生命如同一本書,翻開每一本書的第一頁都是一,很多時候我們都站在開始的位置上。

好那就讓我們開始吧。

這是一個關于家庭的故事,也是關于家庭每個成員的故事,影片的開頭是婚姻。而婚姻毫無疑問是一個新的開始,他是一。

我看到的你看不到,你看到的我也看不到,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我們是不是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簡洋洋

洋洋是家里的獨子,一個八歲的小男孩,影片剛開始她就一直受婚禮上出席的女生的欺負。他顯得自閉卻又早熟,他從始至終在用自己的視角去理解和觀察這個世界,而且還很執拗。

所以當他發現自己的視角和父親明顯不同的時候,他在父親的影響下,開始學習拍照攝影,去拍下他認為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其實算不上學習,只是拿著相機隨意的去拍自己想拍的東西)。

在影片里,洋洋和同齡的女孩子的關系一直都是緊張的。經常被女孩子欺負然后悶悶不樂。而他也總是聰明的找到一些方法來反擊。一直到1小時24分鐘時的時候,洋洋的錄像課,之前一直欺負洋洋給訓導主任打小報告的"小老婆"也遲到了。推開門進來的時候,裙子被門的鉤子勾住,接著她的背影以及側影出現在鏡頭延續了十幾秒鐘,在錄像片雷電的背景下,她顯得就像女神。

此刻她是被觀察者,而坐在門口的洋洋則是觀察者,解說詞里響起的則是:在飛翔的過程中,小冰粒在空中留下了正電,把自己變成了負電的雨滴。兩種對立而相吸的能量不斷累積,互相吸引,終于在閃電的瞬間,正電和負電激烈的結合在一起,這就是雷。我們地球的一切生命應該就是閃電創造的。

科學家們相信四億年前的一道閃電,創造了第一個氨基酸:一切生命的最基本單位。這就是一切的開始。而且更有趣的是在錄影帶里的雷聲轟鳴中,接下來的鏡頭,是洋洋的姐姐婷婷在現實中的一場雷雨中邂逅了之后和他有感情糾葛的胖子。你甚至可以說這兩組鏡頭是有互相隱喻的。

所以不敢說這組鏡頭暗喻著洋洋性意識的萌芽,但是至少洋洋看到了他之前未曾看到的另一半,那就是他之前只有討厭情感的女性的美麗而神秘的一面。這一點在他之后再游泳池看到“小老婆”在游泳池游泳的鏡頭,自己在家里把頭埋進水池,然后又自己跳進游泳池學游泳也有所體現。

這幾天在看的書上有一句話:真正的出生地是人們第一次把理智的目光投向自己的地方。而吊詭的是,當人是自己的觀察者得時候,人的狀態變得如同離子一般充滿了不確定性,人的回憶和狀態如同薛定諤的貓一般很難被把握。事實上大多數人不適合做自己的觀察者。所以很多藝術家不寫自傳,因為那充滿了太多的謬誤和錯覺。

所以洋洋的故事的關鍵字是觀察,而且因為他的早慧和早熟,他在影片里的角色更像一面鏡子,既照向自己也照向別人。他有他自己的邏輯,成人的世界在這幼稚的目光中變形扭曲甚至顯得荒誕,一切都反映在他手中相機拍出的相片。

照片里的洋洋,正因為拍照遲到而被訓導主任訓斥,身上掛著相機,弱小的身軀里卻掩藏不住眼神中執拗和倔強。

電影發明以后,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長三倍。——胖子

婷婷是家中的長女,她是電影的一條隱線,貫穿始終。她就讀于令人艷羨的北一女,成績優秀,家境也算不錯,和睦幸福。似乎她應該毫無煩惱才對。

但是故事這才剛剛開始,從故事開頭,她陪心里覺得不舒服的婆婆回到家后,父親叫他倒垃圾的時候,在去倒第一包黑色的垃圾的時候,她遇到了剛認識的鄰居蔣莉莉和他的男朋友“胖子”在幽會,而當她回到樓上的時候,他被隔壁的電話聲音吸引望向樓下的時候,又看到莉莉和她男朋友的親密無間的畫面。這時她忘了手邊倒垃圾的事情。

我們來猜測下此刻婷婷的想法:恐怕是有點向往吧。因為他身邊父親在忙著事業,母親正處于空虛的狀態,甚至寄望過神靈拯救心靈,弟弟年幼又自閉。唯一能訴說的是婆婆,她對婆婆最為依賴。但是恐怕心底深處也是期望有一個戀人吧。而這也導致了婆婆后來自己去倒陽臺上婷婷忘了倒的垃圾的時候摔倒在路邊,腦溢血一直臥床不醒的事故。

命運的感覺么,是有點,是不是看起來有點像電影,請不要笑,因為某時某刻也很可能就要發生在你身上呢。

于是婷婷之后一直處于自責的狀態,當所有人都對婆婆說完話以后,深夜他來到婆婆身邊滿懷內疚的問:婆婆,我真的沒有把垃圾倒掉么?我真的不記得了,婆婆你原諒我的話,就趕快醒過來。好不好,因為只有你醒過來,我才能睡的著啊。

而這才是婷婷要經歷的事情的開始,莉莉和他男朋友鬧分手的時候,她幫“胖子”傳遞書信的時候,她的心情是復雜的,一邊是已經有了新男友的莉莉,還要再胖子面前保守秘密,一邊是依然很癡情的“胖子”。其實在她心理天平上已經倒向了“胖子”這邊。于是當她又一次碰到手里拿著無望的書信的胖子的時候是這么說的:一定是你對人家不好,人家當然會離開你,莉莉這么可愛人又這么好你還這樣。

所以她只能從肯定是胖子先不對這點上來上來說服自己,其實她還是有點喜歡這個癡情的男孩的呢。而在餐廳里,透過窗戶沒有臺詞的一個鏡頭,婷婷默然無語拿起傘轉身離開,而“胖子”伏倒在餐桌上痛哭。說明婷婷已經說出了莉莉有了新男友的事實。她心里怕是不想再看到“胖子”再這么痛苦,保守這個秘密對她來說太難。

于是胖子再次出現手里拿著信卻是給婷婷的,之后他們維持了短暫的戀情,但是在婷婷心里,她卻承受著無數壓力,一方面是可能從莉莉那來的背叛的指責,另一方面,他無法確認“胖子”對自己的感情到底如何,因為見過胖子對莉莉的情深之后,莉莉對于她來說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她無法確認胖子是否真的愛他還是愛著的是莉莉的幻影或者只愛他一個人。

而在影片中他父親和老情人阿瑞在東京的回憶的對話和畫面,也很巧妙的印證了女兒的心思,婷婷為了確證愛和胖子來到了旅館,而胖子卻退卻了,他可以說著美妙的情話,說只愛婷婷一個人,但他無法騙過自己的內心,他其實仍然在兩個女孩中掙扎。她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沒有臺詞,但此刻她的心情有他父親的情人的對NJ和她一起去旅館,NJ緊張得落跑的回憶作為注解:不過那次你落跑,我真的以為你不再愛我了。

而之后胖子重新又回到了莉莉身邊,他們三個人的關系非常微妙,婷婷在那次旅館事件之后似乎已經做好了胖子隨時離開他的準備,可是當這一切到來的時候,她還是有點傷心,而且明顯胖子依然愛著莉莉,開句玩笑就是那種沒滾遠,招招手也就回來那種。而莉莉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周旋在胖子和自己的老師之間,最后胖子一時激憤把莉莉的老師給殺了。

然后就是婷婷這條線的終結,她從警察局接受完對鄰居家情況的質詢后,木然的回到了家。友情,愛情,紛紛在她的眼里變得面目不清。剩下的只有自己樓下發生的兇殺案留下的血跡顯得真實可怖。這可能是整部影片里婷婷最難的時刻,這個時候她夢到了婆婆醒過來了,她安靜的躺在婆婆的懷里,睡了她這些天來最安穩的一個覺。這是她的自我救贖,而這一天下午婆婆去世了。

注意婷婷的臺詞以及醫生的臺詞,你會發現婆婆彌留之際就是婷婷夢到婆婆醒過來的時候大概是兩點半左右。若相信靈魂的話,可以這個夢理解成婆婆對婷婷的原諒,這便是一個完滿的結局,若把這個夢理解成婷婷的自我暗示,也未嘗就不圓滿。雖然也許這個夢也許并不能完全讓婷婷從內疚中走出來,但是對于這個已經茫然無措只想沉入安靜的睡眠的女孩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安慰了。

劇照中的婷婷手里拿著還未開放的花,記得在生物課上老師的臺詞是:基本上生物求生的本能都是一樣,你不需要給他過多的養分,這樣不見得讓他長得更好。有時候,反而讓它喪失了進化的本能。

這盆小花一直出現在電影里的不同階段,隱喻著婷婷的主題:成長,她經受了命運對她的試煉,自己也陷入到不比電影里那些悲慘故事好多少的故事,有了更多的生活體驗和感悟。我相信婷婷手中的這朵小植物,哪怕到影片的最后依然沒有開出美麗的花朵,但未來必然花開會有時。

你不在的時候,我有個機會去過了,一段年輕時候的日子。本來以為,我再活一次的話,也許會有什么不一樣。結果……還是差不多,沒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覺得,再活一次的話,好像……真的沒那個必要,真的沒那個必要。——簡南駿(NJ)

NJ算是影片中著墨最多的角色,也是我在影片中最喜歡的人物。人到中年事業有成,比起小舅子阿弟,顯得成熟穩重許多,家里有一個乖巧的女兒,早慧自閉的兒子。在他的眼里,女兒像是情人。兒子則像是朋友,生活中他有他自己的一套原則,就像他說的,某種程度上,洋洋和他蠻像的,一樣的執拗,甚至還有和洋洋一樣的童心。

人群中他總是帶著耳機在聽著音樂,顯得游離安靜。他是一個堅守傳統價值觀的男人,他的價值觀與生意上伙伴的背離,讓他覺得很不開心,所以他說:誠意可以裝 老實可以裝 交朋友可以裝做生意可以裝那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是真的? 所以他在搭檔因為眼前的利益再次出爾反爾的時候,他的回答是:“你們這樣,你們這樣很傷耶,知不知道?大田是個好人哎,我們怎么做人?”毅然決然的掛掉電話的時候能讓我們體會到他與這個世界的沖突和格格不入,他的選擇就是離開。

婚禮上偶遇初戀情人阿瑞的NJ,之所以很久都沒有去聯系她,可能是因為他已有自己的家庭必須背負自己的責任,也可能也無法去面對當初自己的離開給她帶來的傷害。一直到他和日本來的談生意的大田先生出現,他和他談起了音樂,談起了他與音樂的結緣,在他喜歡上那個初戀情人的時候,他突然能聽懂所有的音樂了。

當大田彈奏著月光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的時候,在溫婉的旋律的觸動下,恐怕也撥動了他的心弦,他回到辦公室撥通了初戀情人阿瑞留下的電話,而當他接通的是電話留言時候的些許釋然,以及黑暗中他那段電話留言的語氣,都讓我們隱約能感覺到他心中的暗涌,和壓抑著的情感。有時候無法面對,卻恰恰是因為無法釋然。

而之后NJ因為工作的原因去往東京與舊情人相約的時候,恰恰是《一一》我最喜歡得一段,他和阿瑞走在東京的街上,靜靜的回憶他們的相識相戀。臺北是日本人建立的,所以這是一個帶著深刻日本印記的城市,很多幼時的記憶在臺北的城市發展中消失,但是他們卻幸運的能這三十年后的在東京的相逢中邂逅他們的少年。

看到相似的街角,火車站臺以及其他,而遠在臺北,婷婷和胖子在進行著第一次約會,相似的街頭,兩組鏡頭互相輝映,仿佛女兒在經歷著父親的童年,而父親則在體驗著女兒的未來。這一刻時空交錯,似乎一切都有了宿命的味道。仿佛相遇相知相愛是一種命運。

這些天我總會想到命運兩個字,總是在想是否命運本身已經包含了選擇呢,還是選擇是在命運之外的一個選項。而《一一》給出得答案似乎是命運已經包含了選擇,NJ有了再一次選擇的機會,而他再次敲開門對阿瑞說的那句:這輩子我沒有愛過另外一個人。他已經做出了他的決定,他已經確定不可能再愛上另一個人了,可是之前那個畫面里,隔著火車的車窗,阿瑞的目光堅定執著,顯然在思考著什么,準備下決心,而NJ則因為前一天晚上太累而在火車上睡著了。可是阿瑞最終卻看出來NJ會因為這樣而痛苦,她最后選擇了離開,仿佛命運的轉盤轉動,再給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的機會,卻依然不能在一起。

而前一晚NJ因為在面對選擇家庭和責任和自己一生唯一愛的人之間,痛苦的蹲在海邊的堤壩上思考和抉擇(如劇照)。安靜的堤壩,沉默的人影,和呼嘯而來映著夜色的黑色的海浪,共同組成的畫面,生動的體現了NJ心中的激蕩。這就是NJ線的主題:選擇。

這片黑色的海和之前也是這片海的鏡頭里那有點黑色的沙灘讓我想起那片海。

猜測,幻想,迷夢,痛苦,這是命運的終極游戲,你最后會選擇,卻可能依然不知道這個選擇是命定的,還是一種命運之外的超越。甚至可能會遭遇到選擇了不同的選項卻遭遇了相同的結果(如片中的NJ一樣),前幾天看《安東尼奧尼猜想》的時候看到一句話:往事等待發生,卻是與這段劇情暗合了。存在主義關注選擇的瞬間,生活既是選擇,選擇先于本質。對于沉迷于存在主義的我來說這個問題也許也是某一個終極命題了。

怎么跟媽講得東西都是一樣的,我一連跟她講了幾天,我每天講得都是一樣的我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幾分鐘就講完了,我受不了,我怎么只有這么少,怎么這么少,我覺得我像是白活了,我每天像個傻子一樣我每天在干什么。 ---敏敏

說到超越,我們不得不提到NJ的老婆敏敏。婆婆病倒之前,她面對瑣碎生活的時候已經開始顯得無助和空虛,而當婆婆病倒以后需要每天和她講自己每天的生活的時候,在對自己生活的審視中,發現了自己生活的真相。于是他受自己好友的影響開始求助于宗教。

在整部影片中,她和女兒和兒子的交流少得可憐,她悶在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里。這個從婷婷回家之后看到枯坐在沙發上的母親,卻無從安慰起,只能默默離開,以及敏敏對NJ想帶洋洋去吃KFC的時候說的,你不要管他拉。都可以額看得出看得出在這個家里是慈父嚴母,而在這個家里,孩子和母親的平等的交流可能遠比和父親(NJ)的交流少得多。

這不是敏敏一個人的問題,這幾乎是現代城市人普遍存在的問題,也就像NJ的同事巨巨在像NJ抱怨:你看這些年我這么辛苦我這么努力,我從早忙到玩呢,你知道不知道,我一點都不快樂。哪怕是在事業成功家庭美滿之后,我們的生活的意義何在,我們如何能夠超越跳離充滿瑣事的生活層面,逃離生活和精神的空虛,求得精神的完滿和充實。這是敏敏的問題,是我們大家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

敏敏他求助于神佛,卻最終發現依然不能求得精神安寧和圓滿。在這個劇照的場景里里敏敏說:其實真的沒有什么不一樣,好像我每天在跟媽講話一樣,只是那個位子換了一下,我就好像媽媽,他們就好像我。好像每天,他們都在和我講同樣的東西,每天都要重復幾遍。我覺得這一切真的沒有那么復雜。

之前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了,敏敏放棄了抗爭,接受了這個事實,她已經不再奢望心靈的超越。她似乎已經接受了生活這樣的設定。可是對于她和NJ來說這才是考驗的開始,直面生活之后發現兩個人之間其實并沒有真正的愛。這是生活提出的難題,放棄超越,但不意味著就可以不用選擇了。

選擇依然在前方。NJ已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影片最后NJ的多年的朋友和搭檔巨巨在像NJ抱怨:你看這些年我這么辛苦我這么努力,我從早忙到晚呢,你知道不知道,我一點都不快樂,NJ回答:做的都不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怎么會快樂。

所以你看想要超越,還是要選擇。

有時候覺得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都覺得一點把握也沒有。都會覺得說,好不容易睡著了,干嘛又把我弄醒,然后又要去面對那些煩惱,一次又一次。如果你是我,你會希望再醒過來嗎?你比我們多活了那么久,我們除了自己心里一大堆問題外,又能告訴你什么呢? ---簡南峻(NJ)

婆婆在影片中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角色,他從頭至尾幾乎沒有臺詞,而且開片不就就中風昏迷,但是他和洋洋一樣處于家庭的年齡的兩個極端。但卻都像一面鏡子,人們依賴他,在和他的對話中發現了自己生活的真相。洋洋對她感到敬畏,NJ在他面前表現了少有的脆弱,敏敏在她那找到了自己生活的真相,而婷婷則是對她有出自本能的依賴。

劇照里婷婷充滿歉疚的的拉起婆婆的手,這是婆婆這條隱線的主題,慈愛,她無疑對于晚輩是慈愛的,但是就像那句話說的,給過多的關愛,反倒影響進化能力了。于是她在影片里一直都是沉默的,但是她沒有昏迷的慈愛卻有能通過晚輩對她的傾訴中窺得一二。

毫無疑問,洋洋觀察和學習的對象里是最敬畏婆婆的,而在婆婆這邊最疼愛的當然是家里最小的洋洋,于是整個故事的人物關系繞成了一個和諧的圓。很神奇是吧,似乎對應到片名了呢,以一為始以一為終。

(壹)

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個還沒有名字的小表弟,就會想起,你常跟我說:你老了。我很想跟他說,我覺得,我也老了…… ---洋洋

很早的時候我就注意到影片開始于一個婚禮,結束于一個葬禮,再看一遍發現影片過半的時候是阿弟兒子的出生(也就是洋洋的小表弟,NJ的小外甥),你看就連全片的結構也成了一個和諧的圓,象征著人生的不同階段。

博爾赫斯對于圓形以及螺旋上升的結構相當沉迷,你看藝術有時候也是共通的,也許這也和博爾赫斯深受東方哲學的影響有關吧。

所以當我們看到洋洋在婆婆葬禮上的讀給婆婆的那段話:你常和我說你老了,我也很想和那個小表弟說我覺得我也老了。你就能明顯的感覺到人生就如同一個循環,周而復始,而且你似乎都能看到,才八歲的洋洋已經做好了準備經歷如整部電影的內容甚至更多,也許不止一次的自己的或者身邊的人的婚禮,新生,葬禮,和姐姐一樣忍受別離,挫折,傷痛。和父親一樣在劍拔弩張的價值觀沖突中生存,和母親一樣試圖超越這平凡無趣瑣碎的生活,當然也必然終有一天會和婆婆一樣靜靜的躺在那,去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地方。

人的一生也不外乎是這樣了,對吧?是的就是這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