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從國際足聯傳來重磅消息:國際足聯理事會全體一致決定自2026年起世界杯參賽球隊將由現在的36支增加至48支。屆時,小組賽將分為16個小組,每組3支球隊進行單循環比賽,排名前兩位的球隊晉級32強,再進行下一階段的淘汰賽。此外,盡管增加了16支球隊,但由于賽制的變化,擴軍后的世界杯決賽階段的全部80場比賽依然會在32天內完成,一支球隊從小組賽到奪冠,仍然是經歷7場比賽,不會增加球員和俱樂部的負擔。
國外網站有傳言稱,世界杯擴軍之后,亞洲的參賽名額將從目前的4.5個增加至8.5個,歐洲從13個增加至16個,非洲從5個增加至9個,南美洲從4.5個增加至6個,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從3.5個增加至6.5個,大洋洲從0.5個增加至1個,主辦方仍占據1個名額。
此消息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互聯網上的各種討論,有人興奮不已,有人悲觀看衰,也有人表示無感。這條新聞一時間也成為網友們寫段子的素材。
然而激動總歸是短暫的,冷靜下來之后,我們就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假使真的如國外網站所言,2026年世界杯決賽階段的比賽亞洲區的參賽名額將會增加至至少8個,以中國隊目前的實力,是否有戲進入決賽圈?
于是小編查了一下最新的國際足聯國家隊排名,中國隊目前世界排名第82位,在亞洲正好排名第八。然而這只是看上去很美,排名并不是絕對實力的體現,看一下中國隊的身后,敘利亞、卡塔爾、伊拉克這些西亞球隊近些年來可沒少讓中國隊吃苦頭,即便是世界排名129位的中國香港,國足在第一階段預選賽中也是對其難求一勝。
還好,這次擴軍的不是近在眼前的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而是9年之后的2016年世界杯,除去至少提前兩年開始的預選賽,留給中國隊的時間滿打滿算還有七年。七年時間不長,但是也不短。如何利用好這正式擴軍之前的七年時間來提高我們的足球水平想必已經提上了足協領導人的議事日程。
雖然請來了里皮,但這恐怕也只是給不斷跌入深淵的中國足球來一針鎮痛劑。其實足協領導人心里很清楚,指望里皮帶領這支國足打進世界杯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里皮真正的任務和使命是憑借自身見慣大場面的氣質和內功來止住中國足球一敗再敗的頹勢,重新樹立從隊員到球迷的信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里皮能夠做到的也只有這些了。
最現實的考慮是重點培養目前的國青以及國少隊,尤其是國少隊,比起已經成年的國青隊,尚未成年的國少隊提升空間相對較大,可塑性也更強。讓人欣慰的是,足協在去年已經開啟了重建各級國字號青少年隊的工作詳見前文(我們青訓這一年),以去年增設的U17國青隊和U14國少隊為例,到七年之后的世界杯預選賽之時,這兩支國家隊的球員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4歲和21歲,正值為國效力的好時間。如果在這七年間我們能夠將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各級別國青、國少隊的培養建設上,并堅持符合足球發展規律且始終如一的培養思路,一定可以收到回報的。
但說來容易做來難,畢竟國字號球隊在一起集訓比賽的時間有限,不能指望靠短暫的拉練和偶爾的比賽就能夠得到質的提升。因為大部分青少年國家隊的球員來自各職業俱樂部,他們將在各自的俱樂部度過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因此,足協有必要同球員所在的各個俱樂部做好日常溝通,互通有無,及時關注這些隊員在俱樂部的發展動向。
而隨著近兩年金元足球在中超、中甲聯賽的興盛,各個俱樂部紛紛花重金購買大牌外援和已成名的國內球員。巨額投入所帶來的成績壓力讓各俱樂部用人趨向保守,年輕人難以在俱樂部比賽中嶄露頭角,沒有足夠多的比賽機會,再好的苗子最終也得荒廢掉。因此,作為中國足球的組織者和監管者,中國足協有必要制定相關政策對各俱樂部的功利行為進行約束,對本土青年球員的上場比賽機會做硬性規定,這一點可以參照英足總對于英超聯賽所制定的相關措施。
以上,只是作為熱愛中國足球的小編對如何在短期內提高中國足球水平的一點看法,雖然有些功利,但在目前校園足球和基層青訓的普及尚需一定時日且其成果的體現或許得等到十年以后乃至更久的現狀下,依靠現有資源并輔以正確的指導思路,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定成績,無疑將成為拯救處于低谷的中國足球的一陣強心劑。也將會助推廣大球迷重拾對于中國足球的信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們來關注中國足球,為中國足球加油鼓勁,進而改善中國足球的大環境。這樣才能進一步動員更多的社會資源來幫助中國足球實現更為長遠的規劃目標,讓足球的種子在優良的土壤中獲得新生。
目前,機會已經到來,但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希望我們的足球人能夠抓住這次機會,不要把遺憾留給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