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或困難,當他向你尋求幫助時,很多成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是完全沒有意識到了。看看下面的對話。
對話一:
“媽媽,我要開燈!”孩子說道。
“都睡覺了,開什么燈呀?”媽媽立即回應。
“我怕黑,我要開燈。”
“媽媽就在這里,有什么好怕的,別開燈!”
“不要,我就要開燈。”......
對話二:
“老師,老師,剛剛小明走路老推我!”
“推你?他為什么不推別人,就推你。”
這樣的對話經常能在身邊聽到,試想一下,作為成人和孩子這樣說話,其背后原因就是沒有真正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想像一下,如果你心愛的人用這樣的方式說話是種什么感覺。
妻子:“老公,今天交工作報告,主管說要重寫。”
丈夫:“重寫就重寫吧, 有什么大不了的。”
妻子“可是,我覺得她是故意找茬。”
丈夫:“不會吧,看著人不錯呀,怎么不找別人麻煩,就找你麻煩?”
妻子: “( ? ? ? ? ?)!!!”
如果你是這位妻子,你會怎么說呢?估計要爆發了吧。
你無法給予的幫助,終將在別處獲得
根據,“開心的時候,最喜歡和誰在一起分享快樂?”的數據分析,有47.9%的孩子選擇了會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分享,選擇“爸爸媽媽”的只有27.4%。
曾經有過一個“你最崇拜的人是誰?”的問題調查,分區問美國的孩子和中國的孩子:美國孩子的父母名列前3位,中國孩子的母親排在10位以后,父親更在母親外。這不得不說是親子教育的失敗。
當孩子明白無法從家長這里獲得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是尋求別的渠道。他們很多小事,他們將不再和你商量和討論,與他們溝通的大門,可以說是家長自己關上的。作為家長,你希望把這些本來是你應有的權力而交給他的同齡人嘛?
當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交流才能通暢
我們即要承認孩子的長成是要有過程的很多事情和道理要我們給予正確的引導,也要明白與孩子的溝通和年齡沒有關系,都應當把他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交流。采用正確的方式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當孩子尋求幫助時,要理解他的心情;
2、讓孩子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給予精神上的支持;
3、讓孩子思考是否可以自己解決,是否要父母提供的建議;
4、確認孩子是否做到,并給予積極的反饋;
在我的很多文章中都提到了感情的確認,其實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有助于他對于人際關系的處理,而父母對待孩子尋求幫助時所采用的態度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將來處理問題的方式。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用在教育行為的影響中,真的很形象。很多人在童年的時代明明知道這樣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但到了自己還是會沿用很多不對方式,就像情不自禁一樣。所以說上一代的教育問題,很大程度上會復制給下一代,除非你真有的認真的學習和嘗試改變,不斷的完善和提升自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5天訓練營第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