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佛系”大火,據說是做為90后的我們的又一個新標簽。大致就是對什么都是“都行,可以,沒關系”。
作為一個純正的90后,看到這個標簽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哎,好像跟我挺像的,說的還是蠻有道理的。我差不多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當然可能還會更嚴重一點,比如經常性的想留光頭。當我看到竇靖童推掉頭發的那一剎那,心理是狂喜的,就好像覺得從此之后女生不留頭發也被大家承認。大概就是骨子里的那種野火,被鎖在條條框框里面,更多的時候是想象。
除了“佛系青年”之外,我看到人民網出來的一個調查結果,90后酷愛“二手貨,喜歡定制。我跟70后講這件事的時候,他會說,你們90后思想挺獨特。但是,我只想從內心說一句,只不過是因為窮罷了。當然這個只是代表我自己的一個個人狀態,就像你不能說00后還小,因為在90后出家的時候,00后已經開始了團購豪車模式。
這個時候,有一句話可以很貼切的概括,“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做為一個剛剛步入北漂行列的人來說,每天上著朝九晚五的班,趕著披星戴月的工作,拿著低保的工資,吃著糊口的飯,晚上扯著眼皮再聽上一首《心經》合著第二天的工作計劃,慢慢的進入夢鄉。很多的過來人都會苦口婆心的講,這個年齡應該拼命的去奮斗,做一個美麗的理想,終有一天理想會變為現實,當然前提是:努力,不放棄。但是,很少會有人告訴你,怎么去少走彎路,怎樣才能快速的成長。在這樣一個互聯網時代,信息大爆炸差不多就等于我們的腦子也大爆炸,因為獲取的東西太多了,但是并不體系。在工作上一般會要求一專多能,沒有體系話的知識去做積淀,到最后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了一個略懂皮毛的“萬金油”。
前兩天朋友推薦了一節公開課,是關于人際交往的,做為一個社會上沒有多少歷練的新人,怎么給自己加杠桿。當然這節課是我上這么多免費課,第一次聽到最后的,雖然中間會插播很多我買不起的廣告。因為很多觀點在內心深處達到了共鳴,比如:一個人的力量個一個團體的力量。之前韓國樸槿惠曾說過:“要走的快,就一個人走。要想走的遠,就要一起走”我們自己的文化中“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以及成語中的“抱團取暖,都在告訴我們真的是需要團結合作。一個人戰斗的時代已經結束,我們需要學會給自己加杠桿。
我喜歡稱這個時代為“速食時代”,就像美國的麥當勞文化,連吃飯都要開始節省時間。你早上起床去上班,一路上都是匆忙趕路的人群,甚至根本沒有在意過路上都有些什么變化,因為時間緊迫差一點就可能被罰款。那么在人際交往中怎么辦呢?我們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每天都特別忙,忙到沒有時間交朋友,沒有時間聯系老朋友。一周空余出來的一天或者兩天,覺得應該是給自己的一個獎勵,在家睡到自然醒,起床點個外賣,刷刷劇。沒有人會想著花心思去根朋友溝通,去認識新的朋友。但是恰恰是這一點,《歡樂頌》里面我記得一幕,曲筱筱在春節的時候沒有留在國內陪家人過年而是去了國外談生意。在我們以為自己已經很努力而需要放松的時候,其實有更多比你更努力的人還在繼續努力,所以成功的總是少數。
為什么說不結交新的朋友,不好好維護老朋友就很容易落后。首先,不結交新的朋友圈子就會慢慢的固定,思想上形成思維定視,什么東西能讓同一個環境中的人上升到不一樣的層次呢?很簡單,就是眼界。所謂,非同行才能激發你的靈魂,根不同行業的人多交流自然會衍生出更多不同的思想。再者,就是維護老朋友。有時候感覺關系很好的兩個深知幾個人,長時間不交流,慢慢的就會生出隔離感,這個隔離感是時間和空間上不同的填充物所組織起來的。所以,即便有一天想起來有件事情這個朋友可以幫忙,但是也會羞于啟齒。朋友需要常聯系,才能互相的更加了解,從而延續感情。
“速食時代”除了朋友這件事需要不斷的更迭和維護,自己也要學會推銷自己。就像有一篇文章所說,其實現在“品牌”這兩個字已經不僅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公司招牌了,它還包括一個人,一個產品等等。特別是剛出校門,到一個陌生的新環境,怎么讓大家更快的接納了解你——就是學會推銷自己,給自己找定位而不是默默的等著別人給自己貼標簽。這個世界上除了爸媽,沒有人有任何責任去發現你的優勢,你要自己展示出來,多根他人相處,去展示自己。這個時代,這樣的速食生活節奏,大家都很忙的,沒有人會愿意花大把的時間去了解你,就像你不愿意花時間去拓寬渠道一樣。
無論社會怎么發展,速度怎樣快,環境如何改變。一定要記得,人際交往中的一點不會變就是“真誠”。真誠的人總是讓人感覺舒服,就像寒冬的一縷陽光照的心里暖暖的。這樣的人,大家都愛一起玩一起做事,很快的就符合“一群人會走的更遠”這句話。
速食時代,新的群體開始產生,”佛系青年”已經開始還俗了,不愿下床出門的你就不要再給自己的懶惰找理由。要想在30歲以后不被小孩子嫌棄“中年油膩大叔”,自己快速的步入“中年危機”。穿上衣服,走出去多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多交幾個新朋友朋友給自己的思想充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