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很好的詮釋了現在人們說的輸入與輸出的關系。
一個人的氣質、狀態無不跟他的讀過的書,行過的路,經過的事有關系。
腹有詩書氣自華,良好氣質由內而發,讓旁人唏噓贊嘆欽羨。可那是短時間內學不來的,量變引起質變。沒有急于求成的事,那我們就望而生畏了嗎?
不,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只要“開始”就不會晚,比如摩西奶奶,比如姜淑梅奶奶,等等。畫家、作家……各個領域都可以,別人可以,咱為什么不呢?只要對生活是真愛,愛這世界。
魯迅學醫有成后,又棄醫從文,他覺得用文字拯救國民病態的神經才是他的使命,在那個年代。而我們若把自己喜歡的事當成使命來奮斗,那是不是會有超乎尋常的力量來支撐我們前進呢?
誰也沒去要求魯迅去做什么,而是他自己的內心告訴他,在那個時代他該如何做。我們是不是內心也有聲音在呼喊呢,我們有沒有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呢,還是麻木不仁的像稻草一樣隨風倒呢。
我們很容易受外界干擾,還美其名曰:適應社會,什么是社會,社會不是由人組成的嗎,是人引領的社會向前發展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引領者,我們還去引領誰呢,我們都去適應社會去了,我們去適應誰呢,誰是主流呢,大方向在哪兒呢。
所以啊,只要是正能量的事情,我們都該聽循自己的聲音,去做它,完成它,我們是自己的主人,也是社會的主人,每個人都是。
所以自己內心有什么想法,去做就好了,不要去找什么借口。借口理由它總是不請自來的,我們把它拒之門外還來不及呢,更不用去找它,
愿我們每天早上的醒來,都是夢想喚醒的,而不是鬧鐘。再動聽的鬧鈴也只是片刻的愉悅,而和夢想為伴,我們會振奮整個四季!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