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日三省吾身”,圣人的語錄,生活中能做到的非常少,我們和孩子的相處溝通的方式大多都是強加賦予的,沒有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做法是否符合孩子的意愿,雖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而父母的想法比較教條,孩子的思維比較開闊。
我們養孩子的思想就像養了一只金絲雀,給她封閉式的飼養方式,給了她一個不受風吹雨打的安樂窩,偶爾出去遛鳥,她們之間也是隔著籠子交流幾句,久而久之都特別高傲,叫也懶的叫了,偶爾把籠子打開,也懶的飛出去,大抵是忘記了自己是一只會飛的鳥兒,偶爾把鳥兒們放在一起,不知道咋樣去溝通,咋樣去接觸,沒有了相互嬉戲,而是相互攻擊,在她們的世界里以為攻擊對方才是顯示自己玩耍的本能。
記得有一次我帶孩子出去玩耍,碩大的游樂場里好多同齡的小朋友,大多都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帶孩子玩耍,孩子們都是自己玩兒自己的,不是成群結對的玩耍,更甚者是孩子的各位長輩告訴孩子別去別的小孩子附近玩耍,以免自己的孩子受傷害,這種家長式的保護,讓孩子都特別的獨,而且霸道,悅悅特別喜歡小朋友,(我的女兒)她走到了一個小朋友的旁邊,希望一起玩耍滑梯,那個小孩子一看來了小朋友瞬間小臉就皺皺的,我當時也想看看悅悅是什么反應,她是個開朗的孩子,并沒有管別的小朋友什么神情,她對那孩子說“上”,自己就爬了上去,那個孩子對著她的背影說“這個滑梯是我的”,悅悅像是沒聽見快樂的滑了下來,突然孩子的奶奶說“走吧,咱們去別地兒玩兒”,拉起孩子走了,那個孩子像是自己的領地被占領了一樣很傷心的離開了,悅悅一看小朋友走了,也不玩了,也要去別的地方玩耍,悅悅自己找小朋友玩耍的本能很強,這時看到了一個老奶奶在訓斥一個孩子,那個孩子達拉著腦袋,很不自在的站著,那老奶奶說“你都多大的孩子了,有沒有教養,咋么可以拿東西砸我們孩子”,我一聽原來是孩子玩耍時砸了那個孩子,被砸的孩子依然樂呵呵的看著那個孩子,或許他感覺這樣玩耍是快樂的,一個海洋球能砸的多疼,或許是一不小心砸到的,這和教養有什么關系。家庭式的保護讓孩子們變成了那只籠子里的金絲雀,只能觀賞不可玩耍也。
請問你們可以這樣保護她們幾年或是幾十年,這樣的保護使她們都不會玩耍不會交流,都說自己的孩子膽小、內向,造成膽小和內向的結果時,您們有沒有反省過自己帶孩子的方式。所謂的言傳勝于身教,去正視自己的語言體系,傳遞一些正能量的語言給自己的孩子,這些防御語言成為習慣,有沒有想過孩子的世界即將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