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學習通常都是死記硬背,記憶的知識都是孤立的,等到要使用的時候往往無法回憶起來。Graik&Tulving于1975年做的一個關于記憶的淺層深層加工的經典實驗:
給出同樣的一組單詞,讓一組人只記憶單詞的章節,另一組人就要聯想單詞的用法含義使用場景等,之后讓兩組試著回憶列表的的單詞,當然是第二組人回憶的單詞量要多于第一組。
由此實驗可以看出,單獨的記憶一件事情事后是很難觸發回憶,通過與大腦中的記憶內容發生聯想關系,就會使記憶內容更加容易想起來。記憶內容與大腦中的內容掛鉤得越多越豐富,事后回想就越容易。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遇到能打動我們的段落,不要只做到理解,孤立的知識容易遺忘,更應該把這段內容與我們過去的經驗想結合。比如說當我們知道自己最值錢的東西是我們的注意力,那么僅僅知道注意力的重要是不行的,應該聯想到過去哪些時候是嚴重浪費注意力的,如何才能避免。每天刷微信刷微博看新聞是非常消耗注意力,每天應該設定十分鐘更更短的時間去隨便看看有沒重要的信息就行。對于明星八卦或別人的八卦簡單知道就好,沒有必定過分關注。要知道注意力給了誰,就是便宜了誰,有效的學習工作生活都需要用到注意力,結論就是要保護好我們的注意力。這樣我相信“注意力”的概念被觸發的可能性會更大。
學習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有學習的東西用到工作與生活中才有價值,那么學習記憶的內容如何高效地使用呢?那就是和過去的經驗發生聯結,聯想的內容越豐富線索越來,條條道路才能更容易通向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