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害怕,一開始的顧慮到底是什么?是貪婪不盡心意的多疑,還是未能達成最美心愿的期望太多?
做事瞻前顧后,做人謹小慎微,生怕一個不小心釀成大禍。這種與生俱來的顧慮源于原生家庭里從未擔當過大任的經歷現實,更源于半生兢兢業業如履薄冰的家庭本來。
————
父輩或者說長輩,總是被人用言語途說自己的能耐而不反駁,又總是把自己曾經犯過的錯當做經驗教導給孩子。
試問在這樣的局限教導中,某種看不見的枷鎖猶如怪圈一般鎖住了孩子以及孩子的認知。
————
顧慮沒錯,錯的是看不清顧慮背后隱藏的東西,那是一種人性最深處的恐懼,恐懼某種經歷再次上演,恐懼某種磨難繼續循環。
認知思維提升里,有這么一句話,做自己恐懼的事,不論這種恐懼是什么,去做就對了。
————
打破顧慮這堵墻的最好辦法一定是規避恐懼本來的風險,知道壞結果的同時一定也知道好結果,不涉及賭的成分,那就需要更高的認知和更清晰的脈絡呈現。
但是有一種顧慮會在后來出現,就是那種迷霧之中不辯前后左右,不知結果如何,不清楚是非對錯的顧慮。這種時候,做就對了,干就完了。
————
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這句話放在哪里都一樣,誰也不知道意外和驚喜哪個先出現,誰也不清楚結果注定到底還會不會改變。
可是人生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才充分詮釋了人生的意義,那就是未知,未知出現了,顧慮也就放在結果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