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句題外話:外地關注無產階級少爺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濟寧,你會發現它的知名度遠遠低于它所管轄的地區,比如曲阜,梁山,微山,兗州等。家鄉是一個永遠繞不開的話題。希望,通過我們缺乏自省的更新,以及不時提及的家鄉,讓您對這座城市有所認識。中國最廣大的城市,是三線和四線。每一座城市經過房地產泡沫之后,基本養成了一個模樣,但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卻是鋼筋水泥掩蓋不掉的。
每一個土生土長的濟寧人,應該對濟寧人好吃有所體會。
濟寧的早點花樣繁多,辣湯油條、羊湯油餅、糝湯燙面角、菜合肉合、粽子炸糕還有基本絕跡的黏窩窩等等。
等等。
等等等。
其中,夾餅,早餐可以吃,午餐可以吃,晚餐也可以吃。
所以如下對話并不少見。
早晨吃什么? 買兩個夾餅吧。
中午吃什么? 買四個夾餅吧。
晚上吃什么? 買兩個夾餅吧。
夾餅是羊肉串夾餅的簡稱,也因為后來餅里夾的種類實在忒多,說羊肉串夾餅,總是有點不夠全面的意思。
但這個名字的由來,是有典故的。我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霍家街小學的北路隊經過翰林街。有一個賣炸羊肉串的阿姨,后期也炸起了豆腐串。離她十米左右的位置,是賣燒餅的一對夫妻,磚爐烤制那種。起初大家只把羊肉串當零嘴,吃上幾個還得回家吃飯。或者買了燒餅,左手持串,右手持餅,以先后順序完成吃飯過程。頗有點像蘋果砸在了無數人的頭上,就牛頓一個人頓悟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人對這種吃法有任何質疑。直到有一天,賣串阿姨邁出了人類的一小步,夾餅的一大步。她從燒餅夫妻那兒搬來一摞餅。漸漸地,大家就都夾著吃了。最初的方式極其野生,就是把燒餅平在那里,碼上羊肉串,再把餅對折握緊,用蠻力把竹簽抽出來,肉身留到了里頭。再后來,開始用小刀在餅邊劃出一個小口,把羊肉塞進去,頗像新疆的肉馕。
再后來,燒餅換成了火燒。
這是我的版本,一般來說,還會有其它的版本。
百度百科上說夾餅最早出現在三處門口,大概是1998年左右,因一個人在買了火燒后,又在賣豆腐腦的地方把炸好的羊肉串加了進去,吃后既飽腹又美味,而且經濟實惠方便。
這么推算,我的版本要早于98年,如有當年的校友,也可以回憶一下。
這是我活到現在,真正見證中國歷史變革的唯一事件。80后的這一代,是吃夾餅的主力軍,畢竟它不是什么傳統名吃,沒玉堂醬菜歷史悠久,也和京杭運河沒點兒關系,就那么自然地誕生了。借著國企下崗的春風,我初中的時候,夾餅就遍地開花了。校門外邊的流動小車,除了一家可口堡,一家烤地瓜,全是夾餅。課間休息的時候,會有流動小販把車支到學校后門,下課鈴一響,同學們魚貫而出,沒吃早點的補上,吃過早點的加餐,其樂融融。早期的夾餅菜類還有縮印版的小卷煎、全是面的羊肉餅,后來又有了臘腸,火腿片等更為省事的菜品,前者也就消失了。
濟寧有著便利交通和豐富物產,但發展一直不快不慢,頗像班里的邊緣學生,有著自己的一套小九九,但同學們并不關注他,他自己呢,倒也自得其樂,愛誰誰。我知道的建國后名人,有喬羽,潘曉婷和靳東。喬羽先生雖然生在濟寧市,但那個年代還沒有夾餅,頂多吃個火燒,潘曉婷家是兗州的,靳東家是金鄉的,夾餅對他們的事業,應該沒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幾天前看到了一個夾餅的宣傳片,里頭提到百年傳承、精打小麥面、有機生菜等概念,徹底把夾餅肯德基化了。
那么,夾餅到底是什么東西?腦中浮現一個肉夾饃,把里頭的臘汁肉換成各種油炸蔬菜,肉串魚排,再抹上辣椒醬,甜醬或者半口醬,就成了。
有技術含量嗎?不多。
味道可口嗎?可口。
有益健康嗎?并不。
如今,夾餅順應時代潮流,也有了新的門頭,新的營銷,新的模式,你還能找到不少關于夾餅的排名,排在首位的,翻來覆去就是那么幾家,于是名氣越來越大,概念越來越火,夾餅儼然成了濟寧小吃的代表。
只是學校門口的夾餅攤以及同學們,在創衛之前,就早不見了。
老一往期還談了什么:
關于濟寧,還有別的:
閱讀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zczOTY4MA==&mid=2247483821&idx=1&sn=ae6f330974ffc4b51f905d1c5ce62668&scene=0#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