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所有高層建筑火災中,約七成的死亡人員的死因是墜樓身亡。
2016年4月5日凌晨2:45分許,上海浦東一老式居民樓發生火災,由于是木質結構,火勢從1樓商鋪竄至4樓和5樓,該事故造成十余人死傷,唯一的死者系跳樓逃生的女性住戶,跳樓后因傷重不治身亡。接診醫院東方醫院急診科醫生呼吁:“高樓起火,跳樓是最本能的逃生反應,卻給生命帶來極大損害。必須加強全社會的火災逃生自救技能及逃生心理素質訓練。”
隨著社會發展,樓房越建越高,高層建筑火災的發生也越來越頻繁。有數據統計顯示,在所有高層建筑火災中,約七成的死亡人員的死因是墜樓身亡。有網友說:“別像下餃子一樣跳樓了,留在上面還有活路,跳下去真得聽天由命了!”
高層建筑火災自救五個要點
1、熟悉環境,預留后路:當處在陌生環境時,一定要留意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器械、樓梯方位。萬一發生災難事件,即可盡快逃離現場。即便當選擇路線被大火封閉時,也不能失去理智,應另選逃生路線。在熟悉的地方也應該確保逃生通道通暢無阻,不堆放雜物和不設鎖設閘。
2、保持冷靜,明辨方向:面對濃煙和烈火,首先要保持冷靜,迅速判斷危險地帶和安全地帶,盡快選擇適當方式安全撤離。如果火勢發生在本層,就全身潑濕,用濕布或濕毛巾掩蓋口鼻部,脫掉絲織品后撤離。著火點在上層,則盡快跑到起火樓層下數層即可在最短時間內暫時脫離危險,之后就遵循指示撤離。著火點在下層時,火勢較小則濕身嘗試蹲伏突破,否則嘗試登上房頂或房間內做好防煙防火措施(關緊迎火的門窗,打開背火的門窗,接著用濕布塞堵門縫或用水浸濕棉被蒙上門窗)等待救援。如果樓層較低可制作逃生繩,打濕后從窗戶或陽臺緩降至下面樓層或地面逃生。不可盲目追隨別人逃生,切勿驚慌失措,亂叫亂跑,這會因失去正常判斷思維能力而痛失逃生最佳時機。
3、爭分奪秒,撲滅小火:如果發生暫未造成巨大威脅的小火,應及時使用適當的方法和周圍的消防器械撲滅。如果身上著火,立即脫下衣服或用手遮掩面部就地打滾。電器著火是應先切斷電源再撲滅。
4、不貪財物,不涉險境:身處險境,應盡快撤離,不要因尋找搬離貴重物品而喪失逃生時機,命都沒了,這些東西你也帶不走。已經逃離險境者,不可重返險地。
5、醒目標識,聯系外界:無論困在何處都要用手機、醒目標識物告知外界所處位置,保持聯系,等待救援。但易燃易爆氣體和粉塵引發的火災不可用電話和手機,因為電話或手機產生的靜電可能引發爆炸。盡量在窗口或陽臺等容易被外界發現的地方揮舞顏色鮮艷的衣物或手電筒(夜間)。
高層建筑火災逃生兩大爭議
所有人都希望盡快從火災現場逃生,對處在建筑高層的人來講,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從十幾層甚至幾十層突破烈火一路跑到地面,裝備了消防設備的消防隊員也不會很快從地面上樓,云梯也有高度限制。那么有人會選擇“最快的方式”——電梯和跳樓。但很多求生手冊都不建議火災時選擇這兩種方法,但現在許多研究者表示這些理念有待商榷。
許多求生手冊上說,火災會切斷電梯電源,導致人員被困,最后因高溫和毒氣的雙重攻擊下身亡。現在許多現代電梯都擁有專門獨立電源和防火線路、防火防水密閉電梯井、防火耐高溫的密閉門、多重鋼纜、晉級制動系統,已經很少有災難可以影響這種電梯的運轉。在911事件中有近1.5萬人因為乘坐電梯得以成功逃生。上海市消防總隊也在高層建筑滅火救援實戰中,多次靈活運用電梯完成人員撤離。這些案例都說明在火災初期,利用電梯進行人員疏散是可行的。
這樣是否就是說現在火災發生時可以通過電梯逃生?非也。許多老舊建筑沒能力也沒必要滿足這些電梯的安全標準。所以這些建筑失火時還是避免乘坐電梯。
當不是跳樓就是燒死的情況下怎么辦?一些特殊情況下,有技巧地“下餃子”也能提高生存的幾率,通常建議五層樓以下使用。盡可能把棉被、墊子、毛毯這類松軟的東西集中扔在地上形成緩沖區,然后扒在窗臺或陽臺使身體自然下垂向緩沖區跳下。落地前雙手抱頭,身體彎成蝦米狀,落地后向前翻滾,這樣可減少傷害。也可以選擇水池、雨棚、草地等方向跳。如果中間有欄桿,繩索這樣的東西,盡量掛一下作為緩沖。
說了這么多,最關鍵的還是防止火災的發生。有關部門需要加強消防監管,開展和普及消防知識的教育宣傳,定期進行消防演練。居民自身也要加強消防意識,保證疏散通道通暢,有條件的可以自備防火設備。只有在這些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成本,才可避免重大人員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