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完了汪曾祺老先生這本書的第一個系列《有味》。
這個系列從南到北,從葷到素,從天上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把他吃過的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但凡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會用很細膩的筆觸,寫到不勝其繁,而且在很多章節里都會反復提到,以致于我總懷疑排版有問題,看到最后方理解,這就是汪老寫文章的方式。
對于深愛的食物,在每一個看似不相干的食物推薦里,都能潤物細無聲地放在文章恰到好處的位置。比如高郵的咸鴨蛋、昂嗤魚、內蒙的手把肉、云南的雞樅蘑菇、故鄉的芥菜。就像電視節目里的植入廣告一樣,經??吹剿鼈兊淖阚E。而能夠被他的文字牽動味蕾口中生津的,也往往是這幾樣食物。
通過這個系列,可以看出汪老在食物研究和品鑒上可愛率真、好玩有趣的一面。
一、真敢吃
汪老自詡為是一個“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的人,所以也常常被朋友們小小的捉弄一下。
一個南方人初到北京,“喝豆汁兒,有什么不“敢”?他帶我去到一家小吃店,要了兩碗,警告我說:“喝不了,就別喝。有很多人喝了一口就吐了。”我端起碗來,幾口就喝完了。我那同學問:“怎么樣?”我說:“再來一碗?!?/blockquote>圖片發自簡書App
還有一次是一位詩人請客,知道他不吃苦瓜,所以為了試驗他,特意點了三盤菜,分別別是炒苦瓜、涼拌苦瓜、苦瓜湯”但是經過嘗試以后,從此就喜歡上了苦瓜。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二、真性情
汪老是個不折不扣的文學家,他師從于沈從文,特別是他的小說被稱為“詩化小說”就是這樣一個語言豐富的文學大師,在自己喜愛的食物面前,天性畢露,充滿童真童趣,竟然詞窮都是直呼的大白話,想想那個情景,都要忍不住被他的樣子逗笑了。
“在我一生中吃過的各種做法的羊肉中,我以為手把羊肉第一。如果要我給它一個評語,我將毫不猶豫地說:無與倫比!”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在四子王旗一家不大的飯館中吃過一次“拔絲羊尾”。我吃過拔絲山藥、拔絲土豆、拔絲蘋果、拔絲香蕉,從來沒聽說過羊尾可以拔絲。外面有一層薄薄的脆殼,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沒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經化了。這東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為太好吃了!”三、真氣人
汪老筆下的自己是個奔放豪邁的美食家,吃起東西來不管不顧。
“有人不吃羊肉。我們到內蒙去體驗生活。有一位女同志不吃羊肉,——聞到羊肉氣味都惡心,這可苦了。她只好頓頓吃開水泡飯,吃咸菜。看見我吃手抓羊肉、羊貝子(全羊)吃得那樣香,直生氣!”哎呦喂,能不生氣嘛?讓汪老您和那個女同志替換一下試試,好歹您也該吃的時候皺個眉、苦笑個,也算是安慰一下女同志的心情,咋就這么不會憐香惜玉呢?
“有人不吃辣椒。我們到重慶去體驗生活。有幾個女演員去吃湯圓,進門就嚷嚷:不要辣椒!賣湯圓的冷冷地說:湯圓沒有放辣椒的!”圖片發自簡書App您瞧瞧,給人家女演員們辣成什么樣了!您還非常有心的寫出來,多氣人那!
四、真鄰居
我在昨天的文章里寫道,讀他的文章時,就好像是身邊的一位鄰居老頭,在小區的菜市場遇到自己家鄉的食材,非常激動為熱心地告訴你家鄉的做法。
而在《吃食和文學》這篇文章里真的就找到了他當鄰居老頭的特質,和我之前感覺到的一模一樣。
他遇到個買牛肉卻不會做的中年婦女,為了孩子到外地去早些適應,感動了汪老。
于是“盡了一趟義務,把她請到一邊,講了一通牛肉做法,從清燉、紅燒、咖喱牛肉,直到廣東的蠔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絲……”圖片發自簡書App真希望下一次,我這個中年婦女,也能在悠長悠長的菜市場,拿著菜籃子,逢著這樣一個結著“鴨蛋絡子”手抓羊排骨的鄰居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