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后漢書·孔融傳》記載:公元203年,曹操同兒子曹丕率軍攻占袁紹的老巢鄴城,結果俘獲了袁熙的妻子甄氏,甄氏貌美,曹丕就強占甄氏。事情鬧得輿情嘩然,孔融得知此事后寫信給曹操:“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以示諷喻。曹操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卻不知道這個典故的由來,于是特意問孔融,孔融則說:“以今度之,想當然耳。”這便是“想當然”的由來。曹操明白了孔融的真實用意,心里自然不快,以后借口殺孔融,或多或少與這想當然有些干系。
在紙上談兵這件事中,想當然發揮的更是淋漓盡致,趙國被騙的那些人(主要是趙王)想當然的認為秦兵散布的害怕趙括的言論是真的,于是把廉頗撤了,讓趙括上臺;趙括想當然地認為他學到的那些關于兵法的知識都是對的,談論兵法時也是目中無人,狂妄自大,因而想當然的認為他之后采取的戰略是對的,從而導致40萬趙國軍隊被活埋,而這也進一步導致了之后趙國的滅亡。
那什么是想當然呢。
想當然是憑主觀想象、猜測或者推斷,認為事情應當是這樣,卻沒有考慮或者極少考慮事情的綜合因素。從想當然的概念來看,可以分為三類:想象,猜測,推斷。想象是認為是理所應當的, 潛意識中有一個關于某個事物的看法但是沒有證實,有時我們甚至不知道我們有這個看法。猜測,是憑借直覺提供一個判斷,或者靠運氣給個答案,但是不相信這個是正確的。推斷,是基于一定事實的猜,選擇一個也不確定是否正確的答案,但由于有一些證據而相信有可能是對的。從想象、猜測以及推斷的定義來看,它們都沒有綜合的考慮事情的各種因素,卻只是基于部分,而且完全是自己的主觀臆想,甚至有時候竟然都不知道我們有這種看法。而這也會嚴重的偏離事情的真實情況,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做出完全不應該采取的方式。
想當然有什么危害呢?
它會讓我們變得盲目自信,認為我心里想的就是對的,這個時候也會變得拒絕接受其他人的意見,就像前面趙王拒絕藺相如的勸誡。與自信相對的,也會讓我們變得盲目自卑,前面做了很多事情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到最后卻完全歸結在“我很笨”身上,由于自證預言的存在,這個只會讓我們更加自卑。
它會讓我們盲目地相信別人,認為自己相信的那個人說的話就是對的,他說的錯的就是錯的。
它會讓我們在沒有真正的經歷(或者做個全面的了解)的情況下給事物貼標簽。比如遇到一件自以為很難的事情,主觀認為自己做不好,于是就不去做了,但其實真要嘗試做的話,很可能會發現這件事并沒有那么難,相反很可能會很簡單。
進一步我們會很容易把任何東西都分成兩個極端,不是對的就是錯的,符合他們觀點的就是對的,不符合的就是錯的。比如人不是好的就是壞的(哎呀,小的時候,甚至現在看電視的時候偶爾問別人也是這樣: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它會......
上面幾種情況,我也基本上都存在著問題,比如由于想當然而變得盲目自信這點。記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是高中的時候,有個同學來問我題目,我給他講了方法,但我說的卻完全是錯誤的方法,雖然最后得到了正確的結論。當時他就跟我說這樣不太對,我就跟他說,放心我說的肯定是對的,要相信我。結果之后老師講到這題目的時候,說了正確的方法,并且也說了可能的也就是我固執地認同的錯誤方法。當時聽老師說完之后,想著前面給同學講解時的理直氣壯真的是超級尷尬,那個同學看我的眼神都充滿了幽怨。。。
那我們要怎么才能克服想當然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我們每個人都存在這個問題,所以要接受這個事實。
其次遇到各種情況,一旦發現自己想要立馬下結論時都要及時提醒自己,并檢查自己的第一反應。此時可以分析除了這個回復方式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方式,并從中選取最合適的方式。
然后,上一步的“發現”是一個挺難的過程,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刻意聯系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來提高“發現”的能力(感謝笑來老師的課程,也感謝自己的不斷踐行,從而讓我在這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
最后,我們可以嘗試把我們想當然的事情做下記錄。這樣不僅可以時常提醒自己,而且我們也可以通過看這些記錄而發現自己在不斷成長中----想想就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