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獻給所有正值青春期的年輕人和內心仍舊懷抱著青春期殘片的大人們的電影。”
如果你沒聽說過新海誠這個名字,那《秒速五厘米》和《言葉之庭》你一定不陌生。溫暖又治愈的故事情節、細膩又真實的場景描繪是新海誠所導演之作一貫的風格,飄落的櫻花,寧靜的街道,微風掃過草地,流星一閃而過,霓虹燈閃耀照亮下的夜空…這就是經典的新海誠式畫風。不過這是為人稱道的優點,也是不少人提起的詬病,他的作品雖精美逼真,但電影情節和人物表現力卻往往讓人覺得欠缺了點。
《你的名字》卻讓新海誠的作品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日本上映一個月后票房居然達到58億(日元)之高!據了解新海誠之前所有的電影票房加在一起也不過如此。
大概是不同于以往單純的娓娓道來平淡的生活片段這種方式來表現主人公孤獨的處境,《你的名字》前段劇情竟然意外的生動活潑,年少中二的男女主人公在影片中的某個行為或是舉動,亦或是一句神助攻臺詞讓我時不時噗的一下笑出聲來。
在場景制作方面倒是一如既往的精致,依然是現實和動漫場景不分,每一幀畫面都讓你覺得,可以,這很新海誠。
這是個在夢中相遇的少年和少女能夠互換靈魂,因為習慣了彼此,最終互相喜歡而戀愛的奇跡故事。男主人公是在東京生活的男子高中生立花瀧,女主人公是居住在深山村莊中的女高中生宮水三葉。電影到一半的時候,我以為這按照劇情走向依舊會是個互相錯過的悲劇,卻沒料到,憑著瀧和三葉對彼此的執著牽掛,最后竟然不再像《秒速五厘米》一樣擦肩而過抱憾,而是以那句“我,是不是在哪里見過你”結尾。或許正是這突破了以往新海誠式結局的結尾,才讓我對愛情有了新的期待與感悟,讓被愛情傷得遍體鱗傷而絕望的人們得以治愈。
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即是愛情原來可以這般美好純粹。如果僅憑著我想見到心中所念之人這樣的堅定信念就一定能見到對方該有多好。如果真的能在夢中遇見自己想見的人,大概任何人都不會想從夢境中醒來,會更想每天每夜帶著這樣的牽掛入睡。
如果時間真的能倒流的話,希望再來一次。
在這么大的世界里,能夠遇見你,竟然需要如此用力。穿越錯位的時空,仰望隕落的星辰,你沒留下你的名字,我卻無法忘記那句——我愛你。
三年后的瀧和三年前的三葉互換了身體,靈魂的交換直抵內心深處,就算時空交錯,卻也能感知著對方。因為彗星降臨,縱使那樣的景觀在當時是多么壯觀令人感動,三葉卻也死在了三年前彗星突然分裂降落在小鎮的那個當時。大概是命中注定,大概是長期以來在內心呼喚的那個聲音促使著瀧去找到她。時空交錯,命運輪回,最后結局逆轉,瀧穿越回三葉的身體告知了三葉災難的降臨,挽救了全鎮。電影不僅創造了一個宏大的主題,也為后來三葉和瀧的再次相遇做好了鋪墊,不然哪來這么美滿的結局。可是現實往往比這殘酷很多,青春更加殘酷,錯過和努力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標配,如果現在走在大街上遇見那個年少時偶然出現過的那個人,是否還會輕松的叫出名字。
我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很喜歡一個男生,純粹的喜歡。一直到畢業時我都沒能說過我喜歡你這句話。有一次大家一起在小區里玩捉迷藏,我不知道往哪躲,他一把把我拉進一塊搭在墻上的超大廢棄廣告板后面,盛夏的氣溫大概有三十八度那么熱吧,肩膀并肩的靠在一起,我小心翼翼的呼吸,這大概是我們最近距離的一次靠近吧。想借著這種緊張感說點什么,可是當我側過頭剛準備說話時卻發現旁邊居然站了一排的同學,真是尷尬至極呢。哪怕后來在同一所初中念書,我還是沒能說出口我喜歡他這件事情。一開始還會在迎面碰見時猶豫要不要打招呼直到后來見面甚至連頭也不抬一下了。
喜歡五月天里阿信作的詞,大概是因為他有過小學時在走在回家的巷子,鼓起勇氣大聲對喜歡的女生告白,剛好被擦肩而過的摩托車聲音掩蓋過的這種經歷吧。所以他的詞總是讓我在熱浪侵襲的午夜時分清醒著。
主人公在夢境里相識,在現世里相遇,電影里能倒流時間,讓主人公回到過去,現實卻不能,可是這部電影卻勾起了我心底最柔軟的回憶,我依舊相信這世界有純粹的愛情,因為我年少時似曾相識經歷,哪怕不能改變什么,卻因為這部動漫治愈,長大之后,忘記一些事情也挺好的。
不管你在世界的哪里!我都會再去見你一次!
我,是不是在哪里見過你。
電影里三葉和瀧的記憶消逝得如魚的記憶只有七秒般那么快。
能相遇即是緣分,再次相遇需要花掉多少運氣。我喜歡瀧最后在僻靜的街道對三葉大聲的喊出了這句搭訕話。青春時期的我們可能都缺乏這樣的勇氣,不知道在現實中有多少次擦肩而過。電影讓我相信所有的相遇都是命中注定,在某個結點與我的靈魂相互羈絆的那個人,我相信只要一直期待,我也會遇到注定相遇之人。電影雖是虛構,卻如新海誠說過的那樣對我們觀眾而言是創口貼那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