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梢哉f是馮導最用心最動情的一部作品,這是一個文工團里發生的故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個人感覺特別適合帶著50_70年代的人們觀看。影片從第一人稱的口吻,也就是蕭穗子的回憶展開,發生的事情都有歷史和時代的背景,比較有代表性,我主要想說的是人物給我的啟發。
故事中何小萍是女主角,劉峰是男主角。但這兩個人都不是命運的寵兒,波折跌宕的坎坷伴隨了一生。一個是不被尊重的人,一個是沒有自我的人。而這樣的性格離不開原生家庭的熏陶和造就,原生家庭塑造了孩子的性格,性格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命運。我們來看看影片中的人物。
一、何小萍
何小萍從小到大都是一個不被尊重的人,在原生家庭里面是一個被嫌棄的人,是一個被當成累贅的人,6歲爸爸被勞改,媽媽改嫁,繼父那么厭惡她,記憶中唯一一次被媽媽抱著,還是因為自己把自己凍得發高燒,才換來了媽媽的一個擁抱。她說我坐在一群家人中間,卻感覺不到一個是親人。多么缺乏愛的孩子呀,多么需要關愛的孩子呀!
后來她到了一個新的集體,她以為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可是她不知道,原生家庭的印記已深深留在他的心里,她永遠得不到尊重,因為她不知道該如何得到,同時她會自己創造條件讓大家嫌棄她,讓大家不尊重她。這么說可能會覺得有點殘忍,但是原生家庭造就的性格,就是這么神奇,它會讓你不自覺地復制。
電影中說:她以為她離開了那個把她當成累贅的家就會得到幸福,可她沒想到的是,從她進入我們集體的第一天就成了我們集體中的一個笑話。
第一次和大家見面做個平轉,都可以做到摔倒,后來著急穿軍裝照相給爸爸寄照片,居然偷偷的拿了林丁丁的軍裝,礙于面子她怎么都不承認,最后被大家翻出來照片,罪證確鑿,她不由得低下了頭,襯衣上的假胸也被賴到她的頭上,很多時候他都是獨來獨往,一個人練功到深夜,一個人出去取照片……她總是一個人,她沒有辦法和別人連接,因為,在關系中她會經常體會到那種不被尊重的感覺,她不喜歡這種感覺,所以,她就一個人,不和集體發生關系,是對集體最大的攻擊,同時也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一直到影片的最后,她生命的盡頭,她還是一個人,沒有結婚,沒有孩子。唯一一個讓她喜歡的人就是那個接她入伍的劉峰,她覺得劉峰很好,其實劉峰對誰都很好,劉峰是那個時代的活雷鋒。
大家都聽說過女孩要富養,這個富養不只是物質上的豐富,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滿足,要給孩子足夠的愛,要讓她體會到,她的生命本身就是被愛的,她是滿足的,這樣才會建立起足夠的自信,建立起完整的自我,就像那個軍長的女兒郝淑萍,和那個開朗大方的小穗子,她們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要想讓你的孩子將來得到尊重,你一定要尊重你的孩子。
二、劉峰
劉峰在那個年代被大家稱為活雷鋒,現在看來他是一個完全沒有自我的人,他把自己的價值,他把他的自我,貼在別人的評價里。他的眼里都是別人,唯獨沒有他自己,當一個人連自己都看不見自己的話,別人誰可以看見你?
做夢都想去上的大學,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讓;戰友讓他帶去修的手表,太過名貴沒人敢修,他便自己研究后修好了;戰友結婚,為了給他省錢,他自己買材料親手做了兩個沙發;南方的女戰友,不喜歡吃餃子,他就煮掛面給她吃;食堂煮破沒人吃的餃子總是他主動打來吃;就連豬跑了,別人也第一時間是叫他來幫忙;當他在戰爭中被擊中右臂的時候,他顧不上自己卻在拼命搶救別人……
他自己覺得自己很有價值,他竭盡全力幫助到所有的人,他做慣了,大家都習以為常,也都看不見了,甚至大家遇到都不想做的那些事,才會想起他,因為劉峰可以做。其實當他離開的時候,沒有他的幫助別人也照樣生活。他可能也意識到了,因為當他離開連隊的時候,他把所有證書全部都丟掉了,一件都沒有帶走。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還是會無限度的為了別人而放下自己,特別是在前線打仗的那一幕__他的胳膊受傷了,他顧不上,他的命都快要沒了,他也無所謂,甚至他渴望犧牲,仿佛只有犧牲了,他的價值就達到了最大化。
他不知道大家喜歡你只是出于對某種身份的認同,只是自己的利益得到了維護,那并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因為人格的天平早已失衡,沒有人真正喜歡劉峰,他的孤獨是蝕骨的,劉峰的善良在渾濁的背景下,顯得那么單薄和活不下去。
他喜歡林丁丁,在唯一一次“沖動”的告白后,反被林丁丁誣告,那個年代的活雷鋒,怎么可以有這么骯臟的行為!其實只是青春年華里的一段真誠的告白,可那是不被允許的。活雷鋒不是人,他是神,他要去除人性,要壓抑自己的七情六欲。
他被下放連隊,隨即參加戰爭,戰爭中一心尋死卻落到終身殘疾,之后的他,退伍還鄉,生活潦倒。下放連隊前,之前受他幫助的戰友,除了何小萍其余的一個都沒來相送。轉業后的劉峰來到???,不再是戰斗英雄,也不再是雷鋒楷模,他只是底層一個最不起眼誰都可以欺負的殘疾人。歲月漫漫,芳華剎那,特殊的年代,劉峰的善良只剩下卑微個體的茍延殘喘。
善良就這么卑微嗎?就這么不值得被尊重嗎?其實,也不是的,主要還是劉峰的沒有自我,沒有邊界,這是指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簡單來講,就是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別人的事情,各人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有清晰自我邊界的人,不會讓別人來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也不會去承擔不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適當的時候可以說不!可是劉峰恰恰相反。他就像是一個拯救者一樣,今天幫這個明天幫那個,唯獨沒有他自己。最讓人心寒的是影片的最后。何小萍問你的妻子呢?他說,跟一個貨車司機跑了,我是一個殘疾人,我不怪她。殘疾人怎么了?殘疾人都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了嗎?殘疾人就該被別人踐踏,被別人欺負被別人拋棄嗎?還是他自己的內心在作怪,他覺得自己不配得。他的心里永遠只有別人,沒有自己。當一個人,心中沒有自己的時候,誰還會把你放進心里呢?
所以,做一個完整的人,做一個真實的人,要分清楚世界上的三件事情,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切不可做一個愛心泛濫的好人,那個時候你的好只會被別人踐踏。而真正的好人首先要愛的一個人是自己,只有真正的愛上自己,才能愛別人。
三、劉峰與何小萍
當影片的最后,歷經滄桑,“活雷鋒”劉峰和“萬人嫌”何小萍這兩個沒被生活善待的人,終于見面,坐在長椅上互相取暖的時候,我覺得很心酸,這么好的兩個人,命運居然這么的悲慘,替他們感到惋惜,替他們感到不公平,可是,這怪得了誰呢?那個年代的人很多就像他倆,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電影的最后說:之后的他,看起來那么知足,那么冷靜。每次同學聚會,別人都是一臉滄桑抱怨著生活,而劉峰和何小萍,卻顯得平靜溫和,看起來比別人更幸福。
也許他們兩個人就注定在一起,一個是沒有自我的人,一心為了他人,是個超級拯救者,一個是不被尊重的人,巨大的嬰兒,別人些許的溫暖就是她的太陽。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他們的生命經歷很有代表性,這情有可原??墒窃诂F在的社會里,我們一定記得要做自己。這并不是提倡利己主義,而是在文化相當進步的今天,只有每一個個體成為最好的自己,我們的社會才可以成為和諧的社會。
芳華這部電影結束了,那一代人青蔥的歲月,留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許他們從來不曾提起,但是他們也從來不曾忘記,我們也不能忘記,因為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正是因為有了那段歷史的陣痛,才可以分娩出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