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說到了,在雷杰夫斯基和他的同事的努力下,波蘭情報部門終于破解了第一代恩尼格瑪機。據估計,在1933年1月到1939年9月這六年多的時間里,波蘭方面一共破譯了近十萬條德方的消息。
30年代的大部分日子里,雷杰夫斯基和他的同事們不斷地從事著尋找密鑰的工作,時不時地還要修復出了故障的“炸彈”機。他們不知道的是,在密碼處處長格維多·蘭杰(Gwido Langer)少校的抽屜里,已經有了他們正在絞盡腦汁試圖尋找的密鑰。
事實上,之所以雷杰夫斯基和他的同事能夠最終破解恩尼格瑪機,這當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就是漢斯·施密特。施密特是德國密碼通訊的機構——恩尼格瑪指揮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這個人有兩個特點,一是缺錢,二是對德國社會深惡痛絕,就這樣,施密特最終主動成了一名“德奸”。
1931年11月8日,施密特化名為艾斯克,和法國情報人員在比利時接頭,在旅館里他向法國情報人員提供了兩份珍貴的有關ENIGMA操作和轉子內部線路的資料,得到了三萬馬克。
后來法國又將這兩份絕密的資料送給了盟友波蘭。靠這兩份資料,雷杰夫斯基等人復制出了軍用的ENIGMA機,從而找到了最終的破解方法。
在提供了這兩份極其重要的關于ENIGMA的情報后,施密特還在繼續向法國情報機關提供關于德國通訊的情報。在1931年后的七年中,他和法國情報人員接頭二十次,總共提供了三十八個月的密碼本。
蘭杰少校通過法國密碼處負責人貝特朗上尉得到了這些密碼本,但他并沒有將這些密碼交給雷杰夫斯基,他覺得雷杰夫斯基的小組應該習慣于單獨工作,以便在將來得不到密碼本的時候,也能同樣破譯ENIGMA。
蘭杰少校的擔心不無道理,情況就出現了變化。
首先是德國人加強了ENIGMA的加密能力,每臺ENIGMA機增加了兩個可供選擇的轉子。原來三個轉子不同的排列方式有6種,從五個轉子中選取三個裝入機器中的方式達到了5*4*3=60種。
這就意味著要達到原來的效率,“炸彈”中必須有60臺機器同時運轉,而不是原來的6臺。建造這樣一臺“炸彈”的價格是密碼處總預算的十五倍!在1939年一月,連接板上的連線又由六根增加到十根,這樣就只剩6個字母不會被交換。密鑰的總數達到了一萬五千九百億億個,是原來的一萬五千九百倍。
第二個變化就是,施密特停止了和法國情報部門的接頭,消失了。
在波蘭人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破解密鑰的七年中,施密特不斷地提供給波蘭人密鑰;但當波蘭人急需這些密鑰時,他們卻再也搞不到了。
這對波蘭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因為ENIGMA不僅僅是德國秘密通訊的手段,更是希特勒“閃電戰”(blitzkrieg)的關鍵。閃電戰的威力就在于:在快速的通訊保證下的快速進攻。
1939年4月27日,德國撕毀同波蘭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侵占了蘇臺德地區,而在德國國內,反波蘭的聲浪也不斷高漲。
波蘭意識到了形勢的嚴峻,無可奈何之下,蘭杰少校把關于ENIGMA的破解方法告訴了英法盟友。當聽到雷杰夫斯基破譯ENIGMA的方法時,英法密碼專家們意識到波蘭在密碼分析方面的水平,至少要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先進十年。而法國人尤其吃驚,他們以為他們得到的情報用處不大,所以才很慷慨地把它們轉贈給了波蘭人。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發動“閃電戰”入侵波蘭。9月17日,蘇聯入侵波蘭。9月28日,德軍占領華沙,波蘭不復存在。
值得慶幸的是,在早些時候,兩臺ENIGMA的復制品,以及“炸彈”的圖紙,已經由法國密碼處的貝特朗通過外交郵包寄往了巴黎。隨后,又藏在英國作家沙夏·居特里和他太太的旅行箱里,橫渡英吉利海峽,到達了英國。
在那里,一群同樣出色的數學家和密碼學家,將站在雷杰夫斯基等人的肩膀上,找到徹底戰勝恩尼格瑪機的方法。
更多文章:
本人是官方授權簡書會員推廣專員,點擊會員專屬通道成為簡書會員,您將會獲得簡書鉆獎勵及諸多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