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期棚錄的內容是春筍,作為一個春筍愛好者,這道時令菜我也要從上市吃到下市,筍蒸蛋、油燜筍、韭菜春筍炒蛋、雪菜筍絲、春筍燒肉……但是細想來,這道時令菜我卻好久沒趕上它的時令了。
在南京生活的四年,我沒見過春筍的蹤影,后來一位常州的小伙伴告訴我南京沒有竹筍,吃的最多的是蘆蒿。后來我對春筍的思念越來越淡的,只是每到春季,和父母打電話的內容中都會扯上幾句:“你那里怎么會沒有春筍呢?你爸買了好多筍啊”。
如今來到上海,又是一年春回大地,“春筍”作為一期節目的選題,有一瞬間思緒飛得特別遠。
那時我家后面還有自家的竹林,郁郁蔥蔥,春季便可去掘筍;那時的我才六七歲,在我們村里上幼兒園;那時的父母還很年輕,和所有村里人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忙著生計。
我和發小們每天走著去幼兒園,中午下課待在幼兒園,等著家長們送飯來。下課鈴一響,在窗口東張西望的家長們就拎著飯盒涌到教室里來,看著自家的孩子吃飯。
有時候我媽媽會晚來,我會焦急得跑到教室外面,跑到西面的矮墻那邊癡癡地等著,小時候對時間觀念很害怕,生怕誤了點被老師罵,很多時候望著那條蜿蜒的小路,焦急得想哭。
最后喜出望外的看到媽媽的身影沿著那條小路騎來,越來越近,自行車發出“塔拉塔拉”的聲音,一圈一圈,特別有節奏。很安心,那是媽媽的聲音。
媽媽下車,我都會先抱她一下,那時候長到她的腰部,伸開小胳膊正好摟住她的腰,她經常穿著姑媽送她的那套運動裝,緊緊地抱住,然后聞到一股油煙的味道。她燒完菜急忙趕來,衣服上總是縈繞著一股油煙的味道,小時候的我一直將它定義為媽媽的味道,非常富庶而滿足的味道。
春天時節,我都能猜到媽媽每天給我帶的菜,因為我愛吃筍,她就給我蒸筍蒸蛋,將春筍切成小丁放在打散的蛋花里一起蒸,最后再撒上些小蔥花,或者稍微撒些醬油,這道簡單的菜我百吃不厭。
現在回家,只要是這個時令,只要家里有筍,媽媽都會給我蒸筍蒸蛋。
只是沒想到時光如此之快,春筍常吃常新,這位做菜的人卻不知不覺老去了,小時候寫作文,助人為樂都寫“幫一位年過半百的白發蒼蒼的老奶奶過馬路”,那時候不懂光陰,只覺得“年過半百”、“白發蒼蒼”可以用來突出我內心的真善美,但是如今,歲月悄無聲息,我們的父母已經到了“年過半百”的年齡,才知這些詞背后的重量和悲傷。
我們也成為了游子,離故鄉越來越遠,當初在幼兒園西面的矮墻旁如此迫切的等待著母親的到來,在母親面前表達我們的喜怒哀樂;如今我們在遙遠的他鄉
,母親在電話的那一頭,我們卻只能展現演技,用快樂的聲調告訴她“一切都好,勿念!”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只有父母的愛指向分離。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祝我永遠的女神節日快樂!
【原文寫于2017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