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周,時間進度67%(8.21~8.27)
古語云,“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理解起來簡單;
古語又云,“知易行難”。很多看似簡單的道理,實踐起來卻需要清晰的認知和足夠的毅力;
這周的總結主題是,終身學習。試問,包括自己一起周邊的圈子,所認識的又有幾個清晰的認識到了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并且踐行了?特別是在這個互聯網高度發達的社會,知識傳播和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有可能幾天前看到的知識點,都已經過時了。
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以及研究生。這19年是目前人生中學習時間最密集的一個階段。但是過頭來想,這個階段中,有那幾年是真正的學習?我的理解所謂真正的學習,是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去學習。在我的認知范圍內,高中的高考,和研究生入學考試,還有研究生找工作這個階段的學習,是稱得上學習的。對于高中階段,目標很明確,高考。理科生的高考,就是數理化,語數外。不僅目的明確,知識點也相對于明確的,所以在這個目標極度明確的過程中,學些的效率相對來說是不錯的。另外,在大學研究生入學考試,其實和高中高考是類似的,也是應試教育入學考試的一種。但是對于研究生找工作的學習,我認為是這三個階段中最能稱的上“學習”這個概念的,盡管目的明確:找工作,但是其實這條路是要完全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認識的,去哪工作,做什么行業,什么崗位等。主觀能動性更大。
是的,在這個三個階段,人的學習機動性是很高的,因為目的明確,相對主動。但是在工作之后了?自己是否有學習過?主動的學習過?
回顧自己的這兩年的工作歷程,學習肯定是有的。但是幾乎完全是在被動的學習,所謂被動的學習,是因為我的崗位目前需要這部分的知識,所以我去學習了,而不是因為這部分知識在我的以后的職業生涯的規劃中,所以我去學習了。這兩者的出發點不同,所以影響的結果也會千差萬別。
因為是被動的學習,所以很多時候,僅僅認識只是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層面上,完成了一個功能模塊之后,對于這部分的學習就基本停滯不前了,除非在下一階段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才會繼續深入;
因為是被動的學習,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沒有形成體系的概念,每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沒有認真的去梳理過,停留在表層的認識中;
因為是被動的學習,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加入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沒有去分析,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優的解決辦法是什么,是不是能夠應用在其他的問題當中去;
因為是被動的,沒有了自己的主動思考,所以總歸對于問題的認識不深,難免在以后的問題當中會再次遇到,再次栽跟頭,如此循環反復,以至于形成了惡性循環。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卻用最低的效率得到了最小的成果。
因為是被動的,所以幾乎除了工作中的學習之外,再沒有主動的去學習過某一項知識,或者是技能。
仔細想想,為什么會停滯了學習?其實是沒有目標,不像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會有大的制度去制定目標,而現在出來社會,目標是需要自己的思考,去定制的。沒有了自我認識和思考,以至于沒有了目標和動力,自然就談不上去學習了。
那現在目標其實很簡單:認識自我,確認目標。
對于在認識自我,確定明確目標之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閱讀
閱讀是終身學習中一個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我可以先確定幾個大的方向:心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因為這三部分知識,只要你有目標,無論你的目標是什么,都能派上用場的;
2. 去認識自我,確認明確的目標,并篤定前行;可以先確定自己的大目標,之后再逐步分解成小目標,分解成小目標之后,依據每個階段動態調整?目前對于我的大目標而言,是什么?財務自由?身體健康?樂觀豁達?
針對于這些大目標,我需要具備哪些技能?
編程:python、JAVA、Android;
鍛煉:跑步、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