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是秉持著朋友和其他人幫忙則心懷感激、而不幫忙也認為是無可厚非的心態來看的求助一事。
然而,不管是在繁忙的都市,還是在安逸的鄉村,總免不了有些人對于求助不成一事耿耿于懷。
好多次在回到鄉下農村的時候聽到鄰里在議論誰家的兒女在外工作一個月工資多少多少,誰家做了好幾層的小洋房,誰家在縣城買房買車了。話語里透著一股子的羨慕和攀比,就好比有的人建房子,看別人家建120平,他就要建130平或更大,如果沒法在面積上掙個短長,就在樓層數上做做文章,硬生生要比別人家高一到兩層,好搏個“樓層比他家高的面積沒他家的大,面積比他家大的樓層不及他家高”的心理安慰以及談資。而這樣的人往往在尋求別人幫助被拒的時候,總習慣已一句:“農村人都有‘紅眼病’,見不得別人比他過得好”作為一種自我安慰,同時也表現一番憤慨和鄙夷。
對于這樣的人,我真的很想怒懟一句“別人不幫你,就說農村人有“紅眼病”的人,你真該醒醒了!”
人雖然是作為群居動物生存于這個世界的,但拋開群居的生活習性之外,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顯然每個個體的獨立度和成熟度不一樣,然而你以為的泛泛之交也好、酒肉之交也罷,他們憑什么要因為你的一句開口求助就必定施以援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足夠成熟的人會越來越懂得該對什么樣的人施以援手,而足夠成熟又足夠強大的人更是懂得施以援手的同時保護好自己不被攻擊或實現雙方的利益最大化。
你說別人有“紅眼病”,敢問作為需要別人幫助的你有什么值得別人去眼紅欽羨?何不先看看自己與那個能幫你的人差距在哪里呢?衡量一下你的政治背景、社會人脈關系和經濟實力,如果這些方面都不如別人,至少也先評估一下自己的個人能力吧!
越是有才華的人,越是有實力的人,越加懂得含蓄內斂的真諦,也越是能吐出讓人如浴春風的話語,好比主持界的何炅和汪涵、文學界的劉墉和蔣勛、以及教育界的孔子和蔡元培。不要再說什么“農村人有‘紅眼病’之類的話了”,好好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救助自己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