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讀的書來自于法國詩人波德萊爾。他被稱為法國象征派詩歌先驅和現代派文學的奠基者。這本書屬于“散文詩”,不像詩歌那樣對韻律有特別嚴格的要求,文字卻又細膩優美地堪比詩歌,且充滿了想象力和象征意義,很多暗示性的語言中也表達了作者對命運,所處世界的諷刺和感慨。
文字中不難感受到詩人孤獨憂郁的性格,而詩歌正好成了他發泄內心感受的出口。扉頁上赫然印著一句詩:一艘小小的帆船在天邊顫動,它渺小而孤獨,恰似我不可救藥的人生。這,就是詩人一生的真實寫照!沒有天生的憂郁和孤獨,只有飽受苦難的人生經歷!
波德萊爾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去世了,不久后母親又改嫁了。他和養父之間的關系并不融洽。中學后他的成績不錯,可是不守規矩,最后被學校開除了。于是他開始走上社會,過他向往的無拘無束的生活去了,成天混跡于一群放蕩不羈的文學青年中。這大概也注定了他以后會走上文學這條路。后來他的父母非常不安,于是迫使他離開巴黎去長途旅行。而這也讓開闊了他的視野,他開始浪跡天涯并在流浪中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
但是,波德萊爾一直是個孤獨的人,沒有家庭的溫暖,感情上也遭受過背叛,后來在文學創作中他的風格也并不被認可。可以說他的人生一直是不太順利的,孤獨,貧窮一直伴隨著他,尤其到后期,又開始遭受病痛的折磨。他僅僅活了46歲,卻在短暫的生命中體會到人生的諸多痛苦……
讀他的詩時,感覺很像他的心理獨白。他的內心有善良,有對愛和溫暖的渴望,可是同時也有很多對命運不公的控訴,對社會的暗諷。他時而悲觀絕望,時而又充滿希望地樂觀面對未來的勇氣,讓人深刻地感受著他的內心,善與惡在不停地斗爭著!
也有很多詩,他用了一種類似白描的手法,把他在巴黎街頭看到的一切展現在我們面前。我仿佛看到他眼中看到的那些帶著孩子的寡婦,那些為搶一塊面包而打架的窮苦孩子,還有那些孤苦無依的街頭老婦人……詩人的眼睛是敏感的,內心確是溫情的,充滿了對貧苦大眾的無限憐憫,也許在他們身上詩人看到了自己同樣卑微的命運!
讀著他的詩時,我嘗試讓自己回到他的時代,去感受他的痛苦和孤獨。我忽然發現,對于詩人,這樣的孤獨他可能很多時候是享受的……因為孤獨和痛苦是詩歌的源泉!每一種痛苦都會讓人更深切地去感受人生,那種切身的痛感會讓你的文字變得更加準確并充滿感情,而因為孤獨,詩人的眼睛和心會更好地去捕捉他看到感受到的一切!另一方面,也許也每一次的孤獨中,詩歌成了他唯一的慰藉!在他的詩歌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大膽的想象,蘊含了很多他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波德萊爾的一生沒有讓人艷羨的財富和成功,卻幸好因為他的文字讓我們感受到他的一生,也讓世人終記住了他!不管燦爛或是疾苦,不管轟轟烈烈還是平淡無奇,那都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值得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