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
王澤宇媽媽
《蟲蟲特工隊》中的一個片段,飛力拿起一顆石頭,鼓勵努力學習飛行的小不點,他說“假想它是一顆種子,種子會長大,會發芽,會長成大樹,只要給它時間!”我們之所以為父母,不是我們去創造一個種子的成長,而是陪伴來到我們生活中的這顆種子,在時間的長河里一起進步、長大、成熟。
(一)耐心等待發芽
伴著午后陽光,翻開女兒的成長相冊,就像進入了時光隧道,可以看到那宛若種子的小小受精卵如何一步步長成端坐于課堂聽講的讀書郎。還記得剛為人母的那個焦慮急躁的我,從女兒出生就開始著手女兒每一步的教育成長計劃,生怕女兒輸在起跑線。后來發生的一件事情教育了我。女兒說話很晚,都快兩歲了,連個媽媽都不會叫。我開始翻閱各類資料,咨詢各種專家(包括兒童心理專家),嘗試各種方法,只期望她能快快說話,可就像是老天故意設計的捉迷藏游戲似的,女兒始終只會說一個字“不”,甚至連咿呀學語都不能算。急的我快要崩潰時,一天晚上正在陪她看《花園寶寶》,女兒突然喊“叮叮車來了!”我在淚水中聽到了久違的天籟之音。之后女兒沒有經過任何單字、疊音發聲練習階段,直接完整而有語言邏輯的開始了語言表達。這件事讓我明白,每個孩子都有她的特別之處,不必以周圍孩子為參照標準,稍有不同便急躁不安,給她足夠的時間和耐心的等待,這個種子一定會發芽,因為每一粒種子都有自己的發芽期!
(二)深深扎根土壤
幼兒園時,就有專家媽媽們開始鼓動我,“該上美術課了,要不然以后寫字有困難;該學鋼琴了,左右腦開發要趁早……”我也是惶惶不可終日,開始咨詢各類培訓學校。但是在帶著她上了兩周美術培訓課后,發現孩子以前見什么畫什么、想什么畫什么的熱情消失了,就好像是一直以來的饑餓,一下子被填飽了。后來不去培訓學校的我們放松了下來,每天女兒一早起來就跑去院子里(姥姥家在農村有個大院子,住著十幾戶人家)和小朋友、小昆蟲、小動物、小草小花、泥土、沙子,以及家里扔出去的各種廢舊東西開始一天的探險活動,每天感受著歲月的安詳和溫暖。突然有一天,女兒去小朋友家玩耍時發現了美妙的鋼琴聲,于是千方百計要去彈鋼琴,但是我并沒有立即去給她報培訓班,經過一個多月的延遲滿足,女兒才坐在了鋼琴前,到現在已經一年多,她始終專注不輟,熱情洋溢。經過這兩件事,我才真正明白生命對于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需要她自己生根發芽,不需要也不可以由其他人代替她去書寫她的人生。越是讓她自己去勇敢探索、努力爭取,這顆承載著生命的種子才會在肥沃的土壤中扎根越深,她的生命力才會越旺盛越頑強。
(三)慢慢一起成長
永遠不會忘記女兒剛上一年級的那段時光,女兒要開始一段新的人生歷程,各種不適應開始出現,不想寫作業,不能早睡早起,不想去學校。我也要學習每天早中晚三頓飯自己做,孩子上下學接送四趟。工作又是每年最忙的攻堅期,考博深造也不順利,各種壓力讓我心理灰暗極了。敏感的女兒感覺到了我的低落,每天都會給我讀好多故事,因為我曾經和她說過,“如果想不通,不開心就多看看書,知識會讓我們豐富起來的”。她還特意挑一些英文繪本閱讀,經過一個多月,女兒為了讓媽媽高興起來,讀了好多書,克服了睡懶覺的習慣,努力適應新環境找尋新伙伴,用她的快樂感染和激勵著我。在女兒的鼓勵下,我也更加勇敢面對問題,幾個大難題被一一解決掉。更重要的是我和女兒一起克服掉了“我不行”“我害怕”的心理障礙,懂得了任何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我等待”。現在的我和女兒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好。身為父母我們指導孩子、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系最重要的就是與孩子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同成長。
? ? ? ? (四)結語
引用魯米的一首詩:
任何你每天持之以恒在做的事情,
都可以為你打開一扇通向精神深處,
通向自由的門。時間是生命的一個重要維度,因此我們要耐心的和孩子一起感受時間的存在,享受每一個瞬間的幸福、快樂、悲傷、痛苦,一起成長,一起遇見未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