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馮小剛的鐵粉。那種特有的馮式幽默無人能及,每部電影都讓你不得不笑,然后或深或淺地悟出點人生道理。
可是最近看了《我不是潘金蓮》,徹底顛覆了我對他的認識。當然這肯定不是他的問題,很多優秀的導演都喜歡突破自己,拍出超出觀眾想象和預期的作品。
這部電影的確超出了我的預期,是打死都想不到的那種效果。
我做好了捧腹大笑的準備,豈料到最后也沒笑一下,而是從一開始就十分懊惱,中間險些把手機摔了。
不知道有多少觀眾與我同感。不過我覺得,像我這樣氣憤的人越多,說明這部影片越是成功。
逗你笑的電影可能很快會被你淡忘,而讓你咬牙切齒幾近抓狂的,肯定會記憶深刻。
不知道馮導想給觀眾傳達什么,總之我看了之后就想起那句俗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先簡單介紹一下劇情吧:
影片的主人公是個女的,叫李雪蓮。為了讓丈夫能夠在城里分到樓房,她想了個餿主意,跟丈夫秦玉河辦理了假離婚,沒想到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丈夫真的跟她離了婚,娶了別的女人。她狀告丈夫,希望法庭判定她們的離婚是假離婚,然后跟丈夫結婚,然后再正經離婚,,,結果法官依法判定她的離婚是真離婚,她一賭氣,接二連三告了法庭庭長、法院院長、縣長、市長,最終告到了首都北京,攔了中央首長的專車,一批干部因此受到了處理,縣長都被開除了。而且進京告狀,一告就是十年。因為自己的一個餿主意,因為自己的不斷折騰,牽連了一堆本可以不相干的人,讓所有相關的人都變得糾結、扭曲、郁悶、抓狂,,,
影片肯定有對政府體制和官員的嘲弄,似乎也有一絲憐惜。不過這不是我想說的,我想說的是關于一個人,一個普通人,應該怎樣對待自己和他人?
一個普通的小人物,為了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沒有實現,本來都是自己的原因,應該自己來承擔。可是非要讓別人給說法,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就看誰都是仇人,倒打一耙,反咬一口,逮誰咬誰。攪亂了別人的生活,傷了別人,卻沒有絲毫的歉意,還理直氣壯。
其實這種人在生活中還是非常多的,遇到一點困難、一點挫折、一點委屈,從來不知道找自己的問題,心理便失去平衡,覺得全世界都欠自己的,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委屈的那個。仗著和諧社會,踐踏別人的包容與善良,甚至讓別人遍體鱗傷。
生平最討厭這種人,厭惡至極。
一個人,誰都會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以選擇自己的表達和抒發方式,但是不管你采取什么方式,最基本的一條,就是不要影響和破壞別人的生活,特別是本來與你本不相關的人。
那不公平!不能以你所謂的平衡去摧殘別人的安逸和寧靜。
影片里沒有介紹李雪蓮心理是否有問題,但是我覺得她一定有問題,有病!這種人如果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并去積極解決,后果是很危險的。嚴重了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李雪蓮在恨不得殺之后快的丈夫意外身亡時,不是喜悅,而是極端的失望,連不能恨都要埋怨別人,多么可悲哀!
這樣的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死。所以她選擇上吊,對于這個世界,這真是一個最佳選擇。不過馮導給了她一個醒悟的機會,讓她繼續活下來。
所以后來她放棄告狀,實際上并不是沒有了控告的對象,而是真的醒悟了。
這是一個理想狀態,說明很多的人還是心存善良,很多人還是可以治愈自己心里的病。
想不開的人永遠甩不掉煩惱。如果你認為自己的煩惱都是別人給予的,那么你終將被煩惱扼殺。你就是自己的兇手,拯救你的也只有自己。
懂得尊重別人的人,都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