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粒粒皆辛苦與果蔬圖”意指“民以食為天”》
? ? ? ? ? ? ? ? 冬冬? 撰文與繪畫
? ? ? ? ? ? ? ? ? ? 2021-11-30
? ? ? ? ? ? ? ? ? ? ? ? ? ? (一)
民以食為天----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民以食為天”的意思是:人民以糧食為生存的根本,形容民食的重要。這里的“天”,比喻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東西。人民以糧食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
常言道:“民能載舟,亦能覆舟。”歷來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是最緊要的問題,也是安定人心的最重要工作。一個家庭如此,一個國家更亦復如此。糧食是生存的根本。人們只有解決了溫飽問題,才有能力去從事其它活動和一切創造。所以不管在何時,人們都要珍愛生存之本----糧食。
“粒粒皆辛苦與果蔬圖”兩幅國畫,意指人民以糧食為自己生活所系于此,乃民以食為天,“食”指糧食并暗示運作糧食所需要的生產資源,擴展為人民群眾需要生產糧食等生活必需的資源來維持生存,就像國家要人民來做貢獻一樣重要,即指民食的重要。
? ? ? ? ? ? ? ? ? ? ? ? ? (二)
人盡皆知的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出自(唐)李紳《憫農》。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亳州譙縣古城人(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想必李紳這首唐詩大家都會背,都懂它的意思。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浪費糧食的現象還是隨處可見。所以為了喚起大家愛惜糧食,珍惜糧食的意識,每年的10月16日就成為“世界糧食日”。雖然現在的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資源眾多,人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但是浪費糧食的現象也隨處可見,“節約”一詞在不少人的心里已日漸忽視和淡忘了。
據史料統計顯示: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自創立以來,不定期地進行了5次“世界糧食調查”。從這些調查的數據得出的結論是:饑餓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在不斷擴大。長期遭受貧困和營養不良之苦的人口8.54億。面對如此嚴峻的糧食問題,我們還能視浪費糧食而不加以制止嗎?要知道“民以食為先”,它是我們生存于世的最根本的保證,否則一切皆無從談起,可見珍惜糧食,愛惜糧食,杜絕浪費對于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要從小做起,從你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拿出實際行動來愛惜糧食,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諸葛亮在其《誡子書》所告誡:“儉以養德”,意即節儉有助于養成質樸勤勞的德操。
自古以來,節儉一直是中華民族值得彰揚的美德。我們中國,之所以要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因為中國浪費不起。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個人只要浪費一點,總數就非常驚人。
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也說:“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窮”。意即懂得知足,好好珍惜所擁有的,杜絕浪費,好過去追求意想之物,奢侈與浪費同等,它們是人為導致貧窮的禍根。
泱泱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經久不衰;優良的傳統文化,歷經數年的文明傳遞,至今仍炫爛不已;顆顆優質稻谷,歷經數千次的科學鉆研,可謂千里飄香。勤儉節約,是中華民稱的傳統美德。勤儉治國的堯,受萬民敬仰,被稱頌萬世;埋首田間的袁隆平畢生奮斗,造福人類?顆顆金黃而飽滿的谷粒,是父輩們辛勤的耕耘,是父輩們勞累的汗水,是父輩們凝結的奉獻。的確,不要總以為我們的國家地大物博,我們的耕地面積只有全世界的百分之七卻要養活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難道我們的糧食真的已經富裕到了可以不提節約、肆意揮霍的地步了嗎?難道糧食真的多得吃不完了嗎?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如此我們有什么理由去浪費?有什么理由去揮霍呢?我們沒有理由,我們只有“愛惜糧食,杜絕浪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從今天開始,從小事做起,只要人人都能節約一點點,我們的生活定會更加美好!
? ? ? ? ? ? ? 靜逸軒主筆于辛丑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