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一個文集《文明足跡》:用重疊結構世界原理解讀人類文明的足跡
從根本上看,哲學是「人的心智系統」對世界以及自己的認知。
要真正認識「什么是哲學?」,就必須從根本上去認識。我們需要對幾個基礎概念有個基本了解。
第一、世界是什么樣的?
第二、在這個世界中,人,又是什么樣的?
第三、人的心智系統是如何構成的?
第一、世界是什么樣的?
直接用哲學的方式,很難真正認識清楚「世界是什么樣的」。
但是,人類文明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特別是從自然哲學中發展出來的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能夠幫助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再借助,中華源頭文化中的甲骨文、儒、釋、道、醫、武的印證,我們現在大致可以描繪出「完整世界」的結構性輪廓。
2015年,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通過實驗,驗證了像玄學一樣的《量子論》。同年,神秘的「量子糾纏」也得到了實驗驗證。
我們先簡單說一下《量子論》與「量子糾纏」。
在量子級別狀態下,物質并不是客觀存在,而是經由觀察者的觀察才出現。而且,觀察者的觀察方式決定了物質出現的形式。
「量子糾纏」現象是,兩個量子一旦進入「糾纏」狀態,不管這兩個量子之間隔著多遠的距離,哪怕一個在宇宙邊緣的這邊,另一個在宇宙邊緣的那邊,也能實現同步。
《量子論》與「量子糾纏」得到了實驗的驗證,這對人類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在《量子論》出現之前,人類所認識的世界,是由牛頓經典力學所描繪的「單一結構世界」。
《量子論》的出現,讓人類開始有了「多世界」的概念。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也就是說,在我們這個可感世界的宇宙時空之外,還「平行」存在著很多,與我們這個世界一模一樣的宇宙時空。
而《量子論》與「量子糾纏」現象,對人類文明真正的意義在于,TA們為人類揭示了一個哲學千古之謎:完整的世界,并不是一種「單一宇宙時空結構」的世界,而是一種「重疊宇宙時空結構」的世界。
讓我們用的「重疊宇宙時空結構」的模型,來看《量子論》。
「量子級別的物質」存在于我們這個能感覺到的宇宙時空中,而我們也在這個宇宙時空中進行觀察。
而控制「量子級別的物質」發生變化的「能力」,并不存在于我們這個能感覺到的宇宙時空中,而是存在于,另外一個「我們感覺不到」的宇宙時空中。
這兩個不同性質的宇宙時空是一種「重疊」的關系。存在于另外那個宇宙時空中的「能力」,可以控制我們這個宇宙時空中的物質。
所以,「量子級別的物質」本身在觀察者進行觀察之前,是不存在的。存在于另外那個宇宙時空中的「能力」,一旦發現有觀察者進行觀察的時候,就根據觀察者的觀察方式,決定出現的形式。
觀察者用「觀察波的方法」進行觀察,TA就出現「波」的形式,觀察者用「觀察粒子的方法」進行觀察,TA就出現「粒子」的形式。
同樣道理,處在「量子糾纏」中的量子,也不是兩個量子之間相互溝通的結果,兩個量子本身并不知道自己與誰同步,也是受到了另外那個宇宙時空中「能力」的控制,而發生了同步現象。
這種「能力」能感知到「量子糾纏」制造者的行為,一旦制造者制造了量子糾纏狀態,這種「能力」就能控制兩個本身并不知情的量子發生「量子糾纏」現象。
現代科學可能還需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創造出一種工具,去直接觀察「另外那個與我們這個世界重疊存在的」宇宙時空。
但是,我們可以不必等待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用另外的途徑來印證「重疊結構世界」的存在。
當我們用「重疊結構世界」的原理去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甲骨文、儒、釋、道、中醫、內家拳,以及古希臘哲學中的形而上學的時候,
這些原本非常燒腦、難以理解的玄學,一下子變得非常的通俗易懂了,因為這些在歷史上被后世稱為玄學的古代文化,都建立在「重疊結構世界」的背景下。
上圖,是甲骨文「天」字,這個「天」字就是「重疊結構世界」的象形。
「天」字下半部是個「大」字,是一個人體四肢向四周伸開的象形。我們如果把這個人體的四肢以及頭,想象成,以人為中心向四周無限延伸的五根射線,這不就是在表示我們這個無邊無際的宇宙時空嗎?
「天」字上半部的方框,是另外那個宇宙時空的象形。
甲骨文造字中的「上、下」結構,表示一種「上主下從」的關系,也就是說,另外那個宇宙時空決定著我們這個宇宙時空。
甲骨文中還有很多字,是根據「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來造字的,由于篇幅關系,我們不在這里贅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之前的文章。
佛經《楞嚴經》、《楞伽經》,莊子的《齊物論》是非常深奧的,基本上屬于每個字、每句話都認識,就是不知道講的是什么內容。
這是因為我們都是在用「單一結構世界」的認知經驗去看這些經典,而這些經典本身都是在「重疊結構世界」背景下的論述。用「單一結構世界」去理解「重疊結構世界」,看不懂是正常的。
我們用「重疊結構世界」模型再去看這些經典,簡直就是通俗得不能再通俗的通俗讀物。
《楞嚴經》開頭部分,釋迦牟尼對阿難的「七問」,就是在耐心引導阿難體驗「重疊結構世界」的感受:心不在外、也不在內。大家有興趣可以用「重疊結構世界」的模型再去讀讀這些經典,你一定會有全新的收獲。
中華傳統中醫以及內家拳,更是「重疊結構世界」原理最好的應用體驗。
這個世界是重疊結構的,所以,在中醫的眼里,人也是重疊結構存在的。而且,存在于另外一個世界中的身體才是我們真正的身體,也是造成肉體疾病的真正原因所在。所以,中醫治療針對的不是肉體上的疾病,而是調理另外那個身體上的陰陽平衡。
內家拳練的「勁」,也不是肉體肌肉的力量,而是另外那個世界中身體上的能量,這種能量就是「勁」。所以,所有內家拳在練習的時候,都不要求肌肉用力,反而要徹底的放松,肌肉不用力,慢慢的,內在身體的「勁」就會出現。
古希臘哲學中的「形而上學」,用「重疊結構世界」的模型去看,「形而上學」是一種更高級的物理學,TA所研究的,也是一種存在,而不是虛無。
所以,我們站在人類整個文明的大格局去看,我們不必等待科學家們最終通過直觀的方式認識「重疊結構世界」。我們已經可以清晰地認識「重疊結構世界」的輪廓了。
更為有趣的是,現在已經商用化的虛擬現實(VR)技術,完全可以幫助我們感受身處「重疊結構世界」的體驗:我們肉體在現實世界中,而肉體上的感覺卻來自于虛擬現實的人物與環境。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虛擬技術足夠先進,我們肉體上所有的感覺都被來自虛擬現實的感覺所覆蓋,我們完全可以迷失在虛擬現實的環境中,把虛擬現實的環境以為是真實的世界,把虛擬現實環境中的“自己”,當作是真實的自己。
第二、在這個世界中,人,又是什么樣的?
這個世界是「重疊結構」的,身處其中的人,自然也是「重疊結構」的。
下面,我們根據古漢字、道家學說、佛家學說,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說,描繪出一個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完整的人」的結構,請看下圖:
上圖左邊是甲骨文「人」字,這個字表示我們在這個世界中的「肉體」。
上圖中間是甲骨文「身」字,這個字表示我們在另外那個世界中的「體」,我們就稱之為「身體」。
這里跑一下題,因為這個「身」字設計得實在太妙!
為了表示這個「身」是在另外一個世界中,就用了左邊那個「人」字的反向結構。但是,覺得這樣還不夠,還特意在這個反向「人」字的里面,加了一個「點」,后世學者認為這是表示懷孕,這是誤解。
這是個神秘的「點」,甲骨文中所有表示「重疊結構世界」的字中,都有這個「點」,所以,這個「點」是為了強調表示——這個「身體」存在于另外的世界中。
而表示懷孕的那個「身」字,是「女」字的肚子部位加了一個點,而這個點,有的甲骨文直接就畫了一個小孩。
言歸正傳。
但是,這個「身體」只是「真正我們」的載體,并不是「真正我們」。
「真正我們」真的是“我們”。因為「真正我們」不是單個意識生命,而是一個意識生命團隊。這個意識生命團隊,就是上圖右邊的古漢字「思」字。
「思」字上半部的「囟」字,是「真正的我」的象形,是這個意識生命團隊的首領。「思」字下半部的「心」字,是無意識的象形,包括了前意識、潛意識。TA們是這個意識生命團隊的成員。
我們可以把這個意識生命團隊,也看成是一個「體」。這樣,「完整的人」就有三層「體」。
這三層「體」的關系,我們可以借助虛擬現實(VR)游戲的結構來認識。
「肉體」=虛擬現實(VR)游戲中,游戲玩家操控的游戲人物。
「身體」=游戲玩家用來操控這個游戲人物的操控設備。
生命意識團隊=鉆進「身體」這個操控設備,控制游戲人物的操控團隊。這個虛擬現實游戲太復雜,不是單個生命意識就能操控的,而是需要一個團隊來完成。
那么,我們的生命意識團隊是如何操控這個游戲人物的呢?這就牽出了第三個概念:心智系統
第三、人的心智系統是如何構成的?
我們的生命意識團隊是如何操控這個游戲人物的呢?讓我們還是回到前圖:
「真正的我」與無意識中不同的意識(前意識、潛意識)相結合,就組成了兩套不同的心智系統。
第一套心智系統=「真正的我」+前意識
第二套心智系統=「真正的我」+潛意識
但是,問題不是這么簡單的,人類這種虛擬現實人物設計得實在太復雜、太高級。我們這里需要引入人工智能(AI)技術來理解。
「肉體」并不是一大塊人形的肉,TA自身帶有一種非常先進的“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用來幫助「意識生命團隊」操控游戲人物。
不但,「肉體」上帶有一個“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存在于另外世界中的「身體」上,也帶有一個“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識。
也就是說,我們有三層「體」,還有三層「意識」!
我們的意識在一動意念的時候,有三層意念都在發揮作用。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學的說法,這三層意識為:本我意識、自我意識、超我意識。按照道家的說法,這三層意識為:欲神意識、識神意識、元神意識。按照佛經的說法,這三層意識為: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為了便于后文的敘述,我們統一采用道家的說法:欲神意識、識神意識、元神意識。
第一套心智系統,由元神意識+前意識組成。但是,元神意識在第一套心智系統中,基本上全部依賴屬于“人工智能”性質的欲神意識與識神意識,元神意識就像個極其懶惰的「昏君」,欲神意識、識神意識要干什么TA都準奏,統統同意。
所以,佛教說常人是迷失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元神意識重新開始做主,潛意識也開始發揮主導作用,欲神意識、識神意識、前意識不再發揮主導作用,而是完全聽命于元神意識與潛意識。
人在這兩套不同的心智系統中,呈現出來的生命狀態、認知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那么,這兩套心智系統有什么不同呢?我們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兩套心智系統是怎么運行的,詳細的內容,大家可以翻看我的文章。
第一套心智系統的運行,主要是依靠從現實世界中學習來的經驗、知識、觀念,在情緒的作用下進行運行。
第二套心智系統的運行,主要是感應另外一個世界中,控制現實世界的某種「能力」,感應這種「能力」的節奏運行。這種很難講清楚的「能力」的節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之為「道」。
把上面三個基本概念理清了以后,我們先來看一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之后,再看「什么是哲學?」。
儒、釋、道,肯定不是哲學
我們現在已經習慣了用西方文明的框架來看中華傳統文明的儒、釋、道。把儒、釋、道統統歸于哲學的范疇。但是,儒、釋、道在本質上都不是哲學。
那么,儒、釋、道究竟是什么學問呢?
雖然,儒、釋、道的起源并不在同一個地域,儒、道誕生在中華,釋誕生于印度。
但是,TA們產生的「物理性」、「生理性」、「心理性」的背景是完全一樣的。都建立在「重疊結構世界」、完整的人擁有三層「體」以及兩套心智系統的基礎上。
從本質上去看,儒、釋、道都在教人如何轉換心智系統。《心經》的「五蘊皆空」,老莊的「無為、吾喪我」,《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心智系統的轉換方式。
有所不同的是,佛家與道家,在教人如何轉換心智系統的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更為博大。
按照佛經的概念,現代的科學屬于「實相科學」,而釋迦牟尼所講述的是「空相科學」。「空相」并不是沒有相,而是存在于另外一個世界中的「具象」,釋迦牟尼講的都是與人有關的「空相科學」。
《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涉及的面則更為廣泛,不僅有「空相科學」中人的部分,還包括了「道」的部分,更涉及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但是,不管老子涉及的人類社會有多么廣泛,他都是在「重疊結構世界」的基礎上進行的論述。
而相對于釋、道的博大,孔子的儒學就顯得非常的精深。
孔子的儒學核心就是教人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轉換心智系統。《大學》是心智系統轉換的原理、方法、過程,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大學》結構圖看出,《大學》內在結構的系統、完整、嚴謹……
《中庸》是在訓練心智系統轉換過程中,孔子針對具體問題的深入講解。而《論語》則是孔子與弟子在訓練心智系統轉換過程中的一些點評、心得。
所以,儒、釋、道在TA們的源頭那里,都不是哲學,與哲學一點關系都沒有。如果一定要按照現代學科給TA們進行歸類的話,TA們的核心部分都屬于類似現代心理學中的「心理應用科學」。從原理、方法、過程到最終的結果,每個環節都清清楚楚,這,怎么可能屬于哲學的范疇呢?
但是,在孔子、釋迦牟尼、老莊之后的發展過程中,儒、釋、道反倒被發展成了東方哲學。
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在古代,對「重疊結構世界」的感悟,需要人有非同一般的感知能力,具有這樣感知能力的人,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也都微乎其微,沒出現過幾個人,而且,即使出現了一個,也會受到當時文化背景的干擾。
絕大多數人的感知能力,都局限在現實世界中,所以,后世儒、釋、道的學習者們,都把儒、釋、道的原典當做「單一結構世界」的理論在認識。這樣,必定造成儒、釋、道的哲學化:從已有的概念、邏輯去認識。
這就是現在我們經常聽到的「以某解某」。
哲學化的儒、釋、道,從本質上來說,已經不是儒、釋、道的本來面目了。
究竟什么是哲學?
哲學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們還是從心智系統的結構來看:
哲學,是人類第一套心智系統的產物,更具體的講,是「識神意識與前意識」發揮主導作用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元神意識與潛意識」也會發生一點點作用,沒有「元神意識與潛意識」的作用,人類的文明就不可能進步。「元神意識與潛意識」是以天賦的「超強感知能力的形式」在發揮著作用。
發揮作用以后,后續的工作就又全部交給了「識神意識與前意識」。
正因為是一種不可控的天賦,所以,TA的感知范圍也是有限定的,而且,這種感知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衰退。
所以,我們看西方的大哲學家,甚至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TA們最具創造力的年齡,往往都在很年輕的時候,年紀越大創造力越弱。這是因為越往后,「元神意識與潛意識」都不起作用了,都由「識神意識與前意識」起作用。
把整個哲學史看成是一個「人」,在哲學開端的時候,像畢達哥拉斯這樣的大哲學家,主要依靠的是天賦的超強感知能力,去認識這個世界以及自己。畢達哥拉斯留下的非哲學的斷言以及發現,遠超他留下的哲學推論。
包括形而上學的產生,也是源于當時哲學家們超強的感知能力。
之后,「識神意識與前意識」在哲學的發展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強,等到亞里士多德建立了邏輯學以后,「識神意識與前意識」就在哲學中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哲學基本上失去了「愛智慧」的自由,完全變成了依賴語言、定義、邏輯的概念分析。
我們與前面儒、釋、道的分析進行對比,就能發現,運用「元神意識與潛意識」心智系統,屬于儒、釋、道的范疇。運用「識神意識與前意識」+天賦感知能力的,就屬于哲學范疇。
換言之,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不可能存在哲學,因為在第二套心智系統中,「不惑」屬于這套心智系統的入門狀態。孔子說的,四十不惑,就是在描述這種狀態。
哲學對人類文明的意義是什么?
用一種大白話來看哲學,我們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哲學。
但凡,人整不明白還一直在整的,就是哲學。在整的過程中,有整明白的,就成為了科學。
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最早都是源于哲學,在哲學中整明白了,就獨立出來成為了某一門科學。
哲學看著是不是很像一只不停下蛋的老母雞?
那么,這只老母雞在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站在人類整體的發展進程來說,東、西文明為了一個共同目標,承擔著各自不同的使命。
這個共同目標就是,讓現代人類能夠重新認識自己的源頭文化。
東方文明的歷史使命就是保存源頭文化,雖然,我們今天認識的儒、釋、道與TA們的本來面目,基本上已經面目全非了,但是,這不要緊,因為東方文明的歷史使命是要保存下來,這個使命已經很圓滿的完成了。
儒家、道家的文本基本上都保留了下來,佛教也在中國實現了匯合,而且,甲骨文也重見了天日。
而西方文明的歷史使命是,要為人類發展出一整套能夠共同認識、體驗源頭文化的知識背景與技術手段,這個使命,西方文明也已經非常完美的達成了。
從西方哲學中脫胎出來的現代科學,發展出了《量子論》,讓人類開始能夠認識到「重疊結構」的世界,并且創造出了虛擬現實(VR)技術,讓感官正常的人都能直觀地感受到「重疊結構世界」的體驗。
也就是說,當人類文明真正步入「重疊結構世界」的時候,哲學已經完成了TA的歷史使命。
人類將在「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虛擬現實(VR)技術、人工智能(AI)技術的幫助下,還原儒、釋、道的本來面目,真正認識自己的源頭文化!
人類將整體學會轉換心智系統(《大學》: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用真正的自己:元神意識,去面對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