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上半場,我們從一無所有開始,人天生的占有欲讓我們不斷的吸納,看什么什么都新奇,看什么什么都想要,不斷地擁有,“身軀”日益龐大。
漸漸的,因著這龐大的拖累,我們越走越慢,每天都感覺疲憊。
如果說人生的上半場是要做加法,那么人生的下半場是該做減法的時候了。
生活中乃至生命中,有哪些是我們必須擁有的,又有哪些是我們可要可不要,甚至根本就可以舍棄的東西呢?
? 一、分析自己,了解自己
1、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搞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生活中人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需求:有生理需求,有心理需求;有物質層面的追求,也有精神層面的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饑、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當你最基本的需求被滿足后,比如滿足了溫飽,你就會生出更高層次的需求。
你有安全感的需要,以保證自身安全;需要獲得感情,比如友愛和歸屬感;需要獲得足夠的尊嚴,比如穩定的社會地位,個人得到承認;需要自我實現,讓理想抱負以及個人能力得到最大的發揮。
你的需求越來越多,程序也就越來越多,導致你想要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久而久之,你不堪重負。
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想清楚什么是我們想要的,需要更深層次的了解自己,整理我們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
2、舍棄多余的廢物,順從自己的內心
當年看《喬布斯傳》的時候,我是萬萬沒想到,他居然過著如此簡樸的生活。
喬布斯家曾經屋里只有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一盞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他幾乎沒有什么家具,但是僅有的幾項都是謹慎的選擇。
當自己面對凌亂不堪,到處塞的滿當當的房間時,你有一種無法下手的感覺,這個是還可以用的,那個是有紀念意義的,這個倒是可以扔掉,但是萬一有一天我要用到了呢?
下了決心扔扔扔,拿起又放下,為什么扔不掉這些根本用不著的東西呢?這時才發現,舍棄是需要勇氣的。
當你把自己的感情轉移到了物品上面,害怕面對失去的痛苦時,這就是我們自身的執念造成的了。
過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煩不已,內在智慧就會變得遲鈍。所以必須通過行動讓他重回生機。而所謂行動,正是將家里“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替換成“需要、合適、舒服的東西。——[日]山下英子《斷舍離》
3、脫離執念,了解自己,愛上自己
我們活著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阻礙我們行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選項太多以至于無從選擇。
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有人說外在的一切都是你內心的投射,那么一個雜亂無章的房間就是我們擁擠堵塞的內心的反應。
能夠放開執念,徹底打消“多就是好”的念頭,簡單說來,就是舍棄該舍棄的,將自己從“擁有”的這種觀念中解放出來,讓自己心情愉悅。
二、極簡主義生活方式,是對自身的再認識,對自由的再定義。
1、生活極簡
讓生活節奏慢下來,戒除無謂的社交,多做運動。明確知道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買不需要的物品,不貪便宜,不囤積物品。如果確實需要,就買最好的,然后充分利用它。
2、工作極簡
不拖延,一次專注完成一項工作。建立工作手冊,記錄工作完成情況。盡量用電腦存放文檔,節約用紙,只在必須時打印文檔。紙質文件分門別類,電子文檔清理歸檔。
3、信息極簡
關注自己的注意力,定期遠離互聯網和手機。不去關心與自己無關的娛樂新聞,無關的公眾號不去瀏覽以免陷入其中浪費時間。
4、精神極簡
控制自己的欲望,不盲從,不跟風,把精力放在最迫切的事上。了解,選擇,專注于1-3項真正想學的東西,充分學習,提升自己。
也許,加法讓你永遠無法看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當你不斷做減法時,眼前的東西原來越少,可供選擇的原來越少,這時你的判斷會越來越好的。
極簡不是過廉價的生活,相反,而是過高品質的簡單生活,從而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