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旅行記錄分享的小標題思考許久,選擇‘’游記‘’顯得太輕松;“觀感”既要寫用眼看的,又要有用心思考的;作為外行,最終決定使用“印象”,記錄旅行回來后翻看照片的第一時間印象。
臺北北投日據時期留下的日式建筑美學欣賞便是行走“印象”第一步!
北投是位于臺北北邊陽明山附近的溫泉地帶。在日據時期,這里是日本精英人士休閑度假泡溫泉的場所,因此留下了非常多的日本建筑遺跡。
日本的建筑內部以木為主要元素將簡單的幾何空間形狀組合,運用樸實暖色的色調營造出禪意的生活美學。
我和先森游覽了“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文物館”,于右任先生待過題詞的“梅庭”,普濟寺,“地熱谷”“北投圖書館”。這里的一切都非常非常日式化,仿佛把你帶到了另外一個國界。
日式建筑印象:無處不在的格子
方形的格子是日本建筑中最常見的元素,不論天花板,地板,門窗,甚至洗手間的地磚都是以格子為主要元素。日本的方正審美與中國藝術審美注重線條流暢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我想這樣的審美從意識形態上也促進日本有板有眼的民族性格特征。
雖然19世紀中美國蒸汽艦隊來到日本,打開日本國門,推薦明治維新,促使日本成為今天的現代化國家,但在今天的日式藝術設計中“方正”仍是日本人認為美的元素,“無印良品”方正的設計榮獲多項設計大獎,在經濟衰退的今天俘獲消費者的芳心。
第一站:北投圖書館
在北投圖書館,我和先森放慢了腳步,不為趕景點,也不為到此一游的拍照,我們借閱了2本書在這里待了2個小時,感受這慢慢的閱讀時光。臺灣的閱讀氛圍很濃,圖書館總共有3層,木和玻璃是建筑的主要元素,線型的建筑線條設計制造出折疊的效果,采光和整體美感都無可挑剔。
圖書館線條形的樓梯采用復古的設計,流線而又通暢地把你帶到一層又一層。閱讀區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的長形走廊,從窗戶往下望去是一片日式的小花園種上了一潭睡蓮還有一顆楊柳,在微風下楊柳枝隨風搖曳。嗯,這是很棒的閱讀體驗!
第二站:北投溫泉博物館
北投圖書館旁邊便是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溫泉博物館是日式和西方建筑的綜合體。建筑物從外觀上看就與北投圖書館大不同,它的基底是紅磚墻,但房頂確是日式建筑鐘情的木材。為什么會這樣設計我猜想是因為泡澡的地方在一層,空氣中濕度高,如果木質結構常年將容易產生腐朽的自然現象。
泡澡后,日本客人可以來到第二層,在這里飲食,喝酒,娛樂,看藝伎表演,最重要在遠離故土的他鄉找到熟悉的日式生活氛圍流露濃濃的思鄉情。大大的房間有一個小舞臺,溫馨的木地板,柔軟的草席,抬頭是日式經典格子天花板和滾軸木門紙窗。
日本是海洋型氣候,夏天濕熱在建筑上對通風要求高,故日式房間和窗戶多采用軌道并可根據需求移動。
北投溫泉博物館分為室內和室外泡澡中心,室外一個小型的露天劇場,室內區分男賓和女賓區,女賓的泡澡池子可能只是男池子的1/3,且多少不會是家屬,來這里逍遙尋樂的多數為男性,這很符合日本文化對性別的價值觀和定位。
第三站:于右任故居梅庭
來到于右任先生居住和題詞的“梅庭”。梅庭與前面兩個建筑又大不同。于右任先生復制版書法也可以看出“一代草圣對那個年代“家國”的情愫,透露出他晚年對自己,對世事的心理路程。
“梅庭”的建筑設計也很有特色,從外觀上看主視覺是一個很大的屋頂,搭配了一株株百年的老樹,一絲童話小屋感。
走進房間里一看主色調不是日式喜歡的卡其色暖色系,取而代之的是偏黑棕的成熟色彩,黑棕和白色是墻壁的主色調,內部像極中國徽式建筑黑白的感覺。這樣的顏色看起來很端莊穩重,任何時候也不會退出舞臺。
第四站:地熱谷------北投溫泉的心臟
地熱谷是北投溫泉的來源,走到這里一股濃郁的硫磺味迎面撲來,70攝氏度以上高水溫。碧綠的水,潔白的巖石是山中的一塊碧玉,這里是北投石的原產地。
第五站:北投文物館
出來地熱谷很多跟團游客便會選擇回頭,我和先森喜歡發現不經意的美景,所以就沿著北投的爬山小徑一直往前。發現了藏在山上的寶藏------“北投文物館”。
它已經開發成了日式茶藝文物館。北投文物館不僅展示日式茶道的歷史,文物,發展,還可以在這里坐下來品茶。因為在山上,所以前來的游客非常少,所以偌大的一個日式大廳“大廣間”就只有寥寥幾人,你可以慢慢靜靜地欣賞。
北投文物館和北投溫泉博物館與梅庭相比起來就顯得更加地精致,也更像傳統的大戶日式家園,入門的小徑鋪上了石子,沿途的石燈在傍晚發出柔和的光,院子里種了山茶花等其它庭院植物。
脫鞋換上專門的襪子進入文物館是一條長長的長廊。在屋子里還設計了天井式的小花園,不同于中國庭院提倡的“方中有圓,圓中帶方”的理念,日式建筑的一切都是顯得那么地方正有序。
一樓展示了日式茶具的歷史,文物和道具,而從陡峭歷史感的木梯走上二樓就是娛樂的“大廣間”。
大廣間舞臺上放著折疊的屏風和日式的插花作品,圍成U字形的桌子的椅子,踩在草席上涼快但又溫和。過去的大廣間歌舞升平,如今留下來品茶論道,在這里你可以體驗日式茶道和的哲學。
北投的偶然一瞥留下此次臺灣行走的深刻印象,更重要勾起了對游歷日本古建筑、文化、禪、和道探討的興趣,成為去閱讀、去查找,去發覺的動力,這便是我理解的旅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