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會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出生到成長的家庭,里面有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自己因為婚姻組建起來的家庭。
第一個家就是原生家庭,第二個家就是所謂的再生家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尼采曾說,"孩子猶如一張純潔的白紙,他們的思想行為完全由環境和教育形成",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01
第一次接觸到原生家庭這個詞,還是因為一位老友y在談學校教育的文中提到的,原以為它離我們很遠,后來發現它其實離我們很近。
原生家庭給予我們的一切,小至影響到我們性格和習慣的養成,大至往往會決定我們的一生。
還記得我曾在寫《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一文中,陰暗而晦澀的表達過這種意思,松子悲慘的一生,從她童年的生活開始,也許就已經注定,她也曾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孩子,但由于父親對妹妹久美的過分關注,忽略了她的感受。她因為對妹妹久美的嫉妒,感受不到來自于父親和妹妹的愛,還有來自于家庭的溫情。渴望被關注,所以竭力的討好身邊的每個人。太渴望被愛的感覺,哪怕是被毒打,被辜負,都因為舍不得那份溫情而放棄反抗,哪怕是唯一的一次反抗,也給自己帶來了長達八年的牢獄之災。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她在彌留之際,會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八個大字吧。
一個人是地獄,兩個人也是地獄,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孤孤單單的好。
原生家庭里,她極度缺乏愛和關注,以至于走進社會,得到異性一點關心,就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不敢放手。
02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兩位朋友Z和C,她們都是來自于父母離異的家庭,不過區別的是,一個從小缺乏父愛,一個從小缺乏母愛。但她們的性格,都受到了來自于原生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
朋友Z因為原生家庭的原因,從小就不太喜歡和異性過多的接觸,哪怕是走出了小鄉村,有了和更多異性接觸的機會,她也始終不敢踏出第一步。所以這么多年來,她一直沒有戀愛。哪怕是對于婚姻,她也只是單純的想找個人過日子,只要氣場相近不相愛也行。她的擇偶標準曾經一度讓自己感到驚訝和悲哀,她說:“我也許會找個自己不愛的人在一起生活,這個社會的誘惑太多,所以即使最后他出軌了,我也可以不在乎,但假如是我愛的人,我害怕自己的天會塌下來。”
朋友C來自于深圳,因為只有一面之緣,她一直不肯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只知道她的昵稱叫做楚憐,大致意思是楚楚可憐吧。初遇她時,我正在上海,那時的自己因為是份實習工作,在高消費水平的上海,每月也只有可憐巴巴的3000多,彼時的她,是一名酒吧坐臺,每月可以達到一萬多,她邀請我去訂臺,除了囊中羞澀,更因為自身對酒精過敏,被我善意的拒絕了。
最近知道她的消息,來自于一則朋友圈消息,她因為和前男友分手,因為經濟糾紛對前男友進行討伐。此時的她,已經有了現在的男友。相對于前一位朋友對感情的保守不同,她對感情的態度很淡然,喜歡就在一起,不喜歡就離開。對于婚姻,她從來就沒有想過。因為父母失敗的婚姻,她將婚姻當成了一把枷鎖,而她喜歡自由。
人之初,性本善。無論是朋友Z也好,朋友C也罷。她們都是來自于父母離異的家庭,她們從小得到的愛和教育就不完整,換而言之,她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長大以后,極度的對婚姻缺乏認同感,對家庭缺乏歸屬感。
03
說巧不巧,我的家也是一個戰場,就算我因為在外求學,在家的時間很短,父母也會在那僅有的幾天,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開交,因為從小就是如此。
可憐母親的懦弱與無助,憎恨父親的蠻不講理和“大男子主義”,甚至一度想和這個家“斷裂”,尤其是在歷經了上海的實習,認識了朋友Y,從他那里知道了并看到了許多自己,不曾看到知道的東西。
但也漸漸發現了另一個悲哀的事實:家庭陰影對我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
我無法控制習慣性的對別人充滿懷疑和猜忌,無法擺脫母親從小給我灌輸的“窮人”思維,因此沒有勇氣踏出第一步,一次次和自己心愛的人和物失之交臂。甚至會在一些時候使用父母的方式思考、攻擊,潛移默化地變成了自己發誓不會成為的人。
終于,我陷入了輕微抑郁,看到高的地方就莫名有俯身一躍的沖動。直至最近,見證了兩場學生墜樓事件,血淋淋的場面,以及學生親人無力的哀嚎,麻木的心漸漸蘇醒。
一個念頭冒了出來——我不能這樣
似乎是因為有了所謂生死邊緣的體會,我開始自救,因為我想活著。
我鼓勵只會在空間碎碎念的自己,加入到簡書這個大家庭,交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拼命看書,在書中窺見自己的渺小和宇宙的浩渺。尤其是堅持看完《人類簡史》這本書后,我不再會斷章取義地看人看事看世界,想通了許多;我強迫自己走出去實踐,在街頭做過小活動,發過小廣告以及和自己喜歡的人告白……慢慢發現自己性格還算堅韌,思維也不算狹窄,原來我沒那么差,還算有救。
漸漸地,我似乎跳出了自己對自身的一種思想的束縛,改變自己,從改變思維做起。
二十多歲,在三觀還未完全建立、眼界還未開闊的時候,是自我重塑的不錯時機。請堅定地并且樂觀地,勇敢和勤奮地觸碰除了家以外的世界,這也許是自救的最好途徑。
04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大部分的父母,只是教會了孩子如何生活,卻沒有教會孩子,什么是快樂。
原生家庭的罪與罰,難道真的要充滿抱怨和斷裂嗎?
這一切從我開始讀歷史和聽長輩講那個年代的故事,我再也恨不起這個家了。
我的父母全是農民,小時候因為家里窮,很早就出來務工了,他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以及他們的是非觀念,除了從別人口中所知道的,大抵就是爺爺那輩傳給他們的吧。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過早的把他們拖入生活的泥淖,二十出頭甚至更早,突然受父母之命背負起一個家庭,拿著微博的工資艱難生活,努力工作仍逃不過捉襟見肘的窘迫,他們那樣的驚慌失措,鍋碗瓢盆碰撞在一起,全都是夢碎的聲音。
妻子面對生活的艱難,漸漸怨聲載道,年輕的丈夫從不知道怎樣面對家庭,茫然失措。生活漸漸幻滅了所有希望,變成揉碎理想的戰場。
不管這是時代的悲劇還是家庭的悲劇,但我現在所擁有的生活,很可能已經是踩在他們肩膀上,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生活。
現在的我,除了極少數時刻,我已經不再抱怨這個家庭,真誠地選擇理解和原諒,并嘗試尋找全新的途徑去改善關系。我坐下來和父母談心,尋找問題源頭并設法解決,讓他們不再過于否定這個家庭存在的意義。
可能這一切努力收效甚微,但做了總好比什么都不做。
而且其中更重要的意義——人很容易沉迷于某種念頭或者情緒無法自拔,但當我鼓起勇氣開始面對,開始看清父母,也就看清了自己。
當某天我真正準備原諒父母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饒恕了過去的自己。
05
曾經有一段時間,央視做了一則特別新聞持續報道,就是考察全民的幸福指數。結果民調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經濟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數卻相對以前下降了。
改革的春風惠及中華大地,開放城市港口以及經濟特區的設立,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為了生存涌向城市,由此衍生出來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產生。老人歷經滄桑,三觀早已成型,可兒童卻不一樣,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據調查顯示,那些從小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犯罪率普遍偏高。留守兒童從小因為父母愛的缺失,容易導致兩種極端。
一種是表現地很早熟,過早的懂事異于同齡的孩子,知道父母的辛酸和不易,主動承擔一些責任,可卻失去了一個孩子本該有的幸福童年。
另一種則是表現地很叛逆,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是在尋找一個心靈上的慰藉,渴求被尊重,但更多的是渴望被關注。仿佛我越不聽話,父母才會更多的關心我。
06
當然,關于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原因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許多年輕朋友都會遇到,對于原生家庭不幸福,是選擇逃離還是妥協。我想說,二者都不是。我們應該選擇諒解,但不等同于妥協。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生活,無法逃離,無法規避。我們的父母,已然如此,我們無法苛求他們改變。但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我們,今后也會是我們孩子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