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著周作人的這本小書,心里涌上來的情緒的是:人生得閑,寫作、喝茶、發呆竟是如此歡愉。書是作者原先的專欄的名字,后因惦記著,不斷添添改改而促成的一本小集子。
我也一直暗地里揣測作者喜歡這個書名的原因,或者是南方人長久居住北方之后對雨季的懷念,亦或者是在潛意識里就定下來了幽幽地戚戚然的基調。
讀這樣的書好處頗多。一是文字有悵然,有離歌,有討巧,文字短小精悍,簡單直白,卻也是相映成趣,讀著也覺得輕松自在,無壓力感,只是覺得篇幅短了些,剛讀出個所以然便收筆了。二是周作人的文字閑的散的也有趣味,足見文字的功力,越是簡單的文字,越是淡淡的情愫,書寫的時候才是難得的。三是書小,方便攜帶,車里包里隨便一塞,得空掏出來對應著天氣,挑個應景的題目讀,絕對是件有意思的事。
1.
剛開始都時候,只有一個想法縈繞:縱有才華橫溢,卻不抵人生格局之狹。作者在書寫的時候,遣詞造句的手法已經不是吾輩所能及,看似散著的文字拼湊起來居然有強烈的意味,而且古今中外的典籍引用自然隨性。光看標題《苦雨》、《故鄉的野菜》、《教訓之無用》,簡潔直白,不矯揉造作,所有的文章大有隨性而至,納入筆端快活和自在,隱藏在背后的莫名的哀傷,心心念想著這樣的文字若是寫成長篇巨著,該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作者寫“死之默想”。世人怕死莫非如下原因,其一是怕死時的苦痛,其二是舍不得人世的快樂,其三是顧慮家族。苦痛比死還可怕。——這些書寫沒有科學依據,沒有邏輯推演,卻讓我們的心思不由地貼了上去。求仙人們的長身不老之法不如花心思讓自己能夠擁有更好的今天,虛無縹緲的二百萬歲不如實實在在的四十春秋。
讀著《若子的病》和《若子的死》,心里的悲痛的感覺無以復加。每一個為人父母的情緒在此刻得到了共鳴。這種愛,能夠用言語表達呢?能夠在我們共同的價值體系中得到呼應。可是,到底,若子還是走了,留不住的,留住的,就像如瀑布的長發劃過指尖,那種柔美,嬌嫩的舒適感存在過,但是卻已經是過去了。
文字簡單而不直白,感情到位而不滿溢,讀到此,我已經沒有什么的抱怨的情緒,就像喝了甘甜的山間泉水,回味之后,清爽而不甜膩。
2.
往下讀的時候驚嘆作者對小事小物的記錄,對所思所悟的心得。
寫《故鄉的野菜》,寫一種名叫草紫的野菜,兩百兩個字居然把我年幼時的記憶無縫連接上了。寫《喝茶》,用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杯具,得半日之閑,抵十年塵夢,而后筆鋒一轉,喝茶之后,再去繼續各人修各自的勝業——讀著大有恍然大悟的感覺。我們行走在人生之江湖,可以找個避風港暫時停靠下,求得心曠神怡,但終究還得回歸,再次踏上各自的旅程。
寫《與友人論性道德書》,說到教學者如扶醉人,扶得東來西又倒。現在青年誤解,也和醉人一般。.......你說婚姻要自由,他就專門把寫情書尋異性朋友作為日常重要的功課.......比喻貼切而自然,與現今社會也映射出幾分,只是在最后,留了句改日再談,匆匆收筆。沒給答案,卻給了思考。
這樣的小品,得放在床頭,空閑時候讀讀,閑暇時候讀讀,才會品出作者想要的表達的。
3.
無意間翻到扉頁里寫的對周作人的簡介:他原是水師出身,自己知道并非文人,更不是學者,他的工作只是打雜,砍柴打水掃地一類的工作。詩歌、童話、神話、東歐日本希臘文藝的移譯,都高興來一把。待到有專人了,就溜了出來。大有類似老頑童之類想象,待到全書讀完,特地去查詢了作者簡單的生平,卻不勝唏噓,在這樣的波折的人生中寫出這樣的文字是多么難能可貴。
一本小書,零碎片語,希望能夠引起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