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00年,一位埃及父親送兒子上學的途中,為了勸兒子發奮學習,將社會底層許多人的苦難與社會頂層少數人的幸運作了一番對比。并說了如下的話:
學習寫字要用心,學會了什么重活都可以甩得遠遠的,還能當名氣很大的官。書吏是不用干體力活的,卻能指揮別人。……你不是有書吏寫字用的玩意兒嗎?就是那玩意兒,能把你和劃槳搖櫓的區分開來。
我親眼見過在爐口邊干活的金屬制造工,十個手指就像鱷魚爪子,身上的臭味比魚卵還難聞。……石匠的活兒是對付各種堅硬的石頭,干完活時胳膊都累得抬不起來,只好整夜蜷縮著身子睡,等到太陽一出來,就又得去接著干活。他的膝蓋和脊椎都快碎了。……理發匠從早到晚給人剃頭修面,除了吃飯,連坐下來歇一會兒的功夫也沒有。他匆匆地走家串戶,兜攬活兒。就像蜜蜂吃自己釀的蜜那樣,他累斷了雙臂只是為了填個肚子。種田的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嗓子粗啞的像老鴉叫,十個手指從來不得閑,兩條胳膊叫風吹得干瘦如柴。他休息的地方--如果他真能休息的話--是爛泥地。他不生病時,和牲畜一起分享他的健康;得病了,就在牲畜中擠塊地皮躺下。……
用心學習吧,兒子。實在沒有什么可與學習相比的。在校學習一天,得到的好處一輩子也想用不盡。
和以上這位父親話中的農夫,石匠,理發師,及鐵匠的繁忙勞累的工作相比,安逸的工作固然讓人感覺閑適隨意、無憂無慮。但社會的競爭和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最先淘汰掉的就是這些安逸的低生產率的人。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任何工種,任何工作性質,努力,不斷學習的人,永遠優于其他人。動植物隨著自然環境氣候的不斷的變化,自身也不斷變異,進化,來適應各個生存環境。早期人類根據這些特性,又馴養植物動物,于是就有我們現在的糧食,和可以做伴的寵物。
處于文明社會的人,身體處于優越的生存環境,大腦處于更智慧的時代,如果不主動學習更多的東西,結果一樣會和原始部落一樣,被無情地擠出歷史舞臺。
以上父親的話,來源于《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