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碎片化信息,身心無法承受之重。
每天早上,打開手機,信息撲面而來。一個接一個主動或者被動加入的微信群也不甘寂寞,我改成了消息免打擾,但是也會常常看到有人@我。
上班下班的路上,我刷手機,看今天 知乎上都有什么新信息,看微信公眾號上又有誰推陳出新。看簡書上我喜歡的專題。
甚至為了不浪費我在洗手間的時間,我都會選擇聽新聞。
我每天過得感覺不看手機,不刷新聞就會被這個世界甩在后面。
我真的學到東西了嗎?
學到了!
但是我很快又忘了。
2.我怕我浪費時間在沒有用的信息上,所以我糾結著我該看哪條新聞。時間就在我的糾結中過去了。
我關注了很多微信公眾號,后來又取消關注了很多,可是我每天依然還有很多微信公眾號根本都沒有點開過,或者等
我去點開它們時,也只是匆匆的翻 過。然后記住幾個干貨知識,然后還不等著用到這個知識,我就把它們拋到腦后了。
之后我發現,我看了快有半年的書《蘇菲的世界》(對,你沒有看錯,就是半年都沒有看完的紙質書)隨著我一會兒去客廳一會兒去臥室,依然還有一半沒有看完。我沒法安心的去讀紙質書。更啃不下大部頭的書,甚至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我也是看了想棄,棄了又不甘心,我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強迫癥的,總想著看完這個再看下一個。
長此以往,我將不是我。
3.碎片化學習,少即是多。--極簡主義生活方式,不是讓你只減少不必要的物品,還要減少不必要的心靈支出。
年初的時侯,關注了很多有關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題目:減少身邊的物品,然后減少不必要的關注,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空間與時間。
建筑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提出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這里說的“少”重點不是在“沒有”身上,而是在“精”在“簡”身上。
不夸張的說,現在已經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橫掃千軍,無孔不入,每個人都不在有秘密。
在這樣的時代,我堅信很多人想要追求進步的心理是迫切的。
但是別忘了,欲速則不達。
我想關注了這么多知識,新聞,也該讓自己的大腦瘦瘦身了。沒事總往健身房里跑,跑出了八塊腹肌,沒想過自己的大腦也該瘦瘦身了吧?
4.學過的東西全忘了,不如只學一樣知識,卻讓它成為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知識要為我所用,就得把它納入到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就得去實踐,不去實踐,掌握的知識依然是淺薄的層面。
如何 實踐自己學過的知識?
這就要求我們要有輸出的方式。你可以寫日記,寫公眾號,哪怕和朋友聊天,聊到你學的東西,說一些你自己的感悟,也是對你知道的一點知識做出了反饋,也不辜負了你和這一點知識的一場遇見。
還有一種方法是從目的反回來追尋結果。你想成為出口成章的文人,你就多看歷史多讀哲學方面的書,你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講師,你就需要多看演講與口才方面的知識。憑著自己的熱愛去學習,想記不住都難。
知識也有千面,我們不能讓云霧蓋了本心,忘了自己最初的模樣。
相信我們都會找到自己的天線,接收到自己想要的知識。然后在浩瀚宇宙中,發出自己的信號,哪怕微弱的,無人問津的信號。
5.最后總結:
1.不要被過快更新的知識迷惑。不要跟著知識跑,要讓知識填補自己的核心。
2.大道至簡,去粗取精。
3.貪多嚼不爛,一天哪怕只學習一種知識,把它學透,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