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
“他在辦公室也打電話給朋友聯系聚會、為孩子安排興趣班行程和家人探討假期時間管理,憑什么說我工作態度不端正?就因為我在他跟前接了通家里來的電話?”女同事不解的吐槽她那位新任主管。
“憑人家從來不照鏡子。”
女同事一臉茫然。我拉開抽屜遞給她一化妝鏡,“看,不照鏡子,你看得到自己一臉懵逼嗎?”
“去你的。”她順手一把拍走我的鏡子。“可惡,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多好一反面教材,你照鏡子的時候以此參考自己的言行,千萬別跟他一樣遭人詬病,這個回合你沒吃虧。”
家庭里
“唉,我腦仁都疼了,他這個樣子明年怎么考高中,整天手機不離手,真是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說他他還跟我嗆聲。”一位母親的抱怨。
其實做母親的沒發現,自己也是每天盯著手機吼著孩子去學習的,更沒檢討孩子的手機是哪里來的,摔壞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總能得到新的,還不是做家長買的?
網上最近有這么一段:四十出頭的父母恨鐵不成鋼的對兒子說,我們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你不行,你得好好學習。
俗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他們不經意間流露的,都是你的常態,耳讀目染之下,想不跟你一樣都難,批評教育孩子之前不如先看看自己,找找原因。
朋友圈
剛畢業那會,因為工作穩定,我老早就租下了固定的住房,有一天,一平常不怎么聯系的同學找上了我,說在我租房的附近面試想過來小住幾天,來的那幾天為了讓她安心準備,我是端茶送水三餐料理,過后,杳無音訊。又一段時間一樣的理由來小住幾天,我依舊開啟閨蜜模式關照,之后,又沒訊息。主動聯系后被告知已經有了很不錯的工作,想著約出來聚一聚對方三番五次推脫,不咸不淡的回應。然,某一天又說來我附近培訓需要借住,我說不好意思,不方便。對方酸溜溜說怎么這么不近人情。仿佛彼此間不曾發生過愛理不搭。
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曾經提到Egocentrism(自我中心)這個概念,用于描述兒童心理特點。簡單說來,就是嬰幼兒僅依靠其自身的視角來感知世界,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同樣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規律和特點去看問題。這屬于嬰幼兒的正常生理心理的發育。而今你總能輕易發現,成群結隊的成年人,組團來蹭這么個概念,我理解為不自知。
生活中太多這樣的人,依仗身份勒令他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不能及的事情,站在道德的至高點,覺得自己是正義的化身圣母的代表。想想自己,某些時候也不能免俗的列隊其中。必須承認,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這是人性的弱點,對于自己性格與思維上的缺陷都很難有明確的認知,錯都是別人的,這也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的通病。但放任自流肆無忌憚的任意為之,這不叫釋放天性,這叫拒絕文明,你和野生動物沒什么兩樣。
細想來,這樣的人還得為自己的不自知的找一個合理的借口,比如:我是領導,有點要求不應該嗎?我是家長,教育孩子有什么不對?我是你同學,你怎么可以不幫忙?就這樣,不斷強化自己的正確信念讓自己心安理得。老實說,他們也挺可悲。內心糾結得要死,焦慮到爆,理所當然的事情居然破天荒的背道而馳,他們為自己找到了合理的借口卻找不到別人不順服的理由。至于自己,看不到啊,我哪來的問題。于是,沉浸在捕捉他人各種過錯中怒火中燒。
試問,這么分析下來,和這種不自知的人認真有什么意義?人家向你展示了雷區你總不能有樣學樣的踩地雷去,焦了多可惜。你得避!
古人云:人不自省而后人醒之。既然都讓你看到了,放自己身上長長教訓多好,做好自己總比指責他人有意思,不信?瞧一下鏡子里被惹惱的你。
上司總有更新換代的時候, 父母總有被超越的時候,同學總有分道揚鑣的時候,關鍵是在任何事情和任何關系的處理中別虛化了自己,不管不顧的對他人持高規格,不是因為你強大,恰恰是因為你虛脫,虛張聲勢的為自己做掩飾。
雨果說: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種勝利。擺正心態,正視自己,鏡子里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從來不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