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一些設計作品的網站,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讓人感慨,無數的設計者們,通過色彩、圖形、線條、版式、動效,讓當下的數字產品異彩紛呈,這些貼心而又讓人驚喜的細節無疑會給產品加分不少。
在這些設計之中,我總是會帶上一些個人喜好上的傾向,希望能找到一種更為內容服務,通過界面元素之間的潛在關聯性來表達,呈現的一種設計形態。我們無需搭建一個過于花哨的框架,內容本身就是最值得去閱讀的。
現在來回憶一下,當前有多少種頁面的表現形式?
-陰影,可以通過用來表現界面中元素的優先級
-分割線,可以用來劃分界面內元素之間的相關性
-線框,可以用來對界面中部分元素的整合
-明度,通過調整頁面中不同部分的層級和有效區域
這些元素的使用,幫助我們整理頁面的瀏覽結構,對功能進行分區,夠用,而且能夠用得很好;那么是不是還能夠再去簡化,通過更少的修飾來梳理清晰的結構呢?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網站,干貨很多,它在頁面信息的組織上也使用了很多方法,通過背景明度和陰影的分層,區分主要的閱讀區域和廣告信息,通過線條來劃分標題和內容,字體高亮和加粗,來表現可響應和著重的內容。但是紛雜的內容也許在剛進來的時候不夠專注。
我們來看看早期的計算機界面是什么樣:
受限于當時的軟硬件環境,命令行界面中更多的表現需求,通過內容來呈現。字體的顏色,間距,下劃線,對齊方式等都是表現的方法,意圖將信息清晰地組織起來。這樣的內容看起來也很清晰,也很容易專注,雖然在圖形化普及后使用場景減少,但仍在使用。
就像是建筑中的粗野主義一樣,強調自身元素的特性,它的質感和比例,自洽地融入到界面中去。
文字,圖片,它們自身包含的屬性就很豐富了,它們占據的大小尺寸,顏色,傾斜,詞意,延伸出的版式設計和書法都能為人欣賞。
當下的很多設計,也在體現元素本身的屬性,減少外在修飾,著重于內容。Medium就是一個正面的案例,在首頁整個的flow中,僅在頂部和底部使用了分割線劃分與故事無關的信息,導航的浮動層常駐在頁面頂部,使用了陰影體驗層級。然后所有的故事內容,都由圖片,標題,摘要,作者,和發布日期組成。通過1/3和2/3的文章組成有限的信息流,響應式布局也有良好的適應性,所見都是故事,對一些可操作的部分進行了著色,看起來純粹而又不會讓人覺得松散。
對內容的設計,讓內容成為主角
在移動端同樣出眾的是airbnb的設計,根據內容的不同,airbnb對圖片也進行了相應的裁剪,長矩形的體驗,寬矩形的房源,正方形的攻略,仍是內容組成了頁面上的全部信息。想想看,為了讓信息能夠看起來像一個整體,有很多產品會運用上卡片,運用上線框,但是這里都沒有,你所見的都是內容,但是并沒有讓你在相近性上產生誤解,你仍然知道哪一個標題對應的是哪一張圖片,你仍會去嘗試點擊,滑動,而不是以為它們是靜態的。內容本身就有這樣的親近性。
干凈,信賴的界面
當我開始去想,最早這樣一種去修飾的風格是從哪興起的呢?
Windows Phone
這是一個可能陌生而又尷尬的存在,1%的榮耀用戶。
在一個iOS和Android兩家design style統治的移動時代,UWP的設計少有人問津,占據很大區域卻無用的title,當時看起來更是怪異,包括導航的字號同樣如此,這琢磨不透的模數讓人很難去理解UWP的設計。但是現在來看,UWP的設計是一直在秉承著內容即界面的原則,脫胎于印刷品的Metro Design更加現代。而在新的Apple music中,也出現了大字號,加粗的title,弱修飾元素的界面似乎也在Apple的設計下發展。
少有人問津的UWP,內容優先,去修飾的界面看起來依然現代
更大的title,文字化操作,編輯不是一個圖標而是文字
因為對這類設計的喜愛,開始去嘗試發現這些設計上的規律,在以后可能的設計中去實踐。
文字的節奏感
在刪減修飾元素之后,文字成為了頁面中主要的表現元素,對文字的字號作出一個統一的應用規范限定,可以建立起瀏覽頁面時的一種“節奏感”。從內容瀏覽的先后順序而來,更大號,色值更深的文字會優先的被注意到,那些小,顏色偏淺的文字如果不有意去閱讀,也很容易忽略。有節奏的文字可以幫助用戶在瀏覽時更加輕松,減少去對內容的篩分,降低疲勞感。
文字按鈕
對按鈕的去修飾化,除了保留主要按鈕的樣式,一些次級的功能,例如編輯,頁面入口等,都可以通過對應主題色高亮的方式去表現,也可以輔以箭頭等符號元素增加可操作性的暗示。
對齊
減少了線框和分割線,強對齊屬性來體現內容的潛在邊界,不會讓內容看起來凌亂或者無序。
間距
間距和對齊一起構成了頁面內容組合的親近性。親近疏遠,這是人們的一個客觀認識,在這一塊的應用,更多的建議參考8pt網格設計原則,確立一個頁面模數,例如8pt,再根據內容各個部分的親近性,去對模數進行放大縮小,來進行一個統一的劃分。
頁面承載量
并不是減少了線條和網格就能讓內容更好的表達,在一屏頁面上承載的內容數量同樣需要去考慮,值得關注的信息是少數的,用戶愿意去關注的信息也是少數的。這里舉一個同樣是非常喜歡的網站,但是成為了反面案例:
B站在對視頻內容的組織上,也沒有采用分割線和線框,但是在更多曝光量下,頁面承載的信息過多,還是增加了頁面的負擔,這可能也是綜合了商業層面的考慮,因為商業的考量,修飾元素的存在也是十分必要。
動效與響應
大家現在普遍都認可動效的價值,靈活有趣的動效可以帶來愉悅感,提升用戶對產品的好感。在更少修飾元素的界面中,動效的價值更為明顯;動效直觀的表現了頁面前后關系,動效是有表現力的,可以參考office fabric中對動畫的表達,https://dev.office.com/fabric#animations。在日常對文本或內容的接觸中,它們大多數是不可交互或者弱交互性的,在去修飾之后,文字和內容成為了主角,文字動作的響應,關系到是否能夠引起或者維持用戶的操作行為,缺乏操作感的交互會讓用戶失去興趣,特別是失去了裝飾元素的點綴,你需要動畫作為內容之外的點綴。
在談一些自己對big title的看法,會有人認為,這么大一個不可操作的title放在頂部,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卻并沒有額外的操作,是不是多余?
對于這樣一種方式,我也是惶恐,生怕自己走進了虛飾主義的漩渦,流于形式,只能投鍋給UWP,說這是微軟的時尚。但是再仔細去想想,也能找到一些內在的邏輯。
我們把每個網頁比作是繁華街道上的一家家店鋪,每一家店鋪都會在門口掛上招牌或者門牌,這是你在進入店之前就會了解到的信息,幫助辨識出你現在是在哪家店門口,有沒有走錯。那么這個title比作門牌就好了嗎?它可能還會扮演一個門簾或者屏風的作用,不至于在你剛進入到網頁,就給你填塞滿頁面里的信息,大量的信息會帶來壓迫感和無所適從,你總需要一個過渡,抬起門簾,繞過屏風,滑一下滾輪查看下一屏頁面內容。
好像還是有些牽強附會 :|
去修飾后的局限
形式追隨于結構,結構服務于功能,去修飾的頁面雖然會在一些功能單一,內容優先的產品中去實踐,但是在工具性強的產品,和業務邏輯復雜,操作繁瑣的產品上并不適用。同樣缺少功能上的互動,用戶關注的并不是看起來多么簡單,而是期望于每一步流暢的操作,那么勢必就需要布滿足夠豐富的控制臺面,那么裝飾元素就會在視覺區分上的作用就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