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的方法

《本杰明·富蘭克林自傳》中第9篇文章「完美品德的探索」講述了富蘭克林怎么培養(yǎng)自己的完美品德的全過程,非常精彩,值得學習

1,完美品德的探索

富蘭克林為什么要培養(yǎng)完美品德呢?他是這樣說的

我希望一生中任何時候都不要犯任何錯誤,我要戰(zhàn)勝所有缺點,不管它們是天性使然,或是習慣導致,或是交友不慎所引起的。因為我知道,或是自以為有自知之明,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我想我或許可以達到只做好事不做壞事的程度。

富蘭克林找到了13種重要美德,分別是:節(jié)制、沉默寡言、生活秩序、決心、儉樸、勤勉、誠懇、公正、中庸適度、清潔、鎮(zhèn)靜、貞潔、謙虛。

每一種美德下面都有簡明的注釋,以防出現(xiàn)理解的偏差。

然后,富蘭克林將這13種美德放在了這樣一張表格中,每天檢查自己,每周注意力集中在一種美德上,第一周從節(jié)制開始。

格式

具體做法是這樣的:

我決意對每一項美德進行一個星期的嚴格關注,如此依次進行。這樣,在第一星期中,我謹慎的避免有關節(jié)制的任何細微的過失。其他美德讓它們像平時一樣,只是每晚記錄有關過失。這樣,倘若在第一個星期中,我能使寫著“節(jié)制”的第一行里面沒有標著黑點,我就認為這一美德已經得到加強了,而它的相反方面就削弱了,其程度可能足以讓我敢于擴大注意力到下一面的一項,正確接下來的一周在兩行中都沒有黑點。這樣下去直到最后一項,我可以在13個星期內通過整個過程,一年可以循環(huán)4次。

這個方法有哪些特點?

  • 重復次數(shù)多
    第一項美德節(jié)制,一年重復了365次,幾乎每天都被關注,每一回合的第一周會花全部的注意力關注,第13個美德謙虛也最少被重復了28次,也就是被審視了28天。

  • 周期長,使用“年”作為單位
    很多人都希望改掉自己的一些臭毛病,或者是培養(yǎng)一些好習慣,往往以失敗告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低估了改變壞習慣或培養(yǎng)新習慣所需要的時間和耐心,即使富蘭克林按照年為單位的嚴格執(zhí)行他的完美品德計劃,也沒有做到完美。
    有句話說的很好

你用多長時間培養(yǎng)了一個壞習慣,那就準備用多長時間改掉它。

2,這種方法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我們或許很難做到像富蘭克林那樣,追求事事完美,不過這并不妨礙我們將一些小事情做得更好,我們可以借鑒富蘭克林用來改善學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發(fā)現(xiàn)自己總是脾氣不好,容易生氣,想要改善自己脾氣的問題,運用富蘭克林的方法,我們就把脾氣填寫在類似的表格中,每天早上告訴自己要避免發(fā)脾氣,每天晚上檢查是否做到了,如果做到了就打勾,沒做到就打叉,每天反思因何事發(fā)脾氣了,找到原因,對癥下藥,一月一輪回,我相信,要不了幾個輪回,就會改善這個臭毛病。

再比如,飲食方面,給自己定幾條規(guī)則,周一到周五怎么吃,周末怎么吃,那些不能吃,那些要少吃等等,把這些規(guī)則記下來,每天監(jiān)控,做好記錄,同樣的方法,每天審視自己是否做到了,幾個輪回下來,每個人所追求的健康飲食就回來了。

用處還有很多,比如平時不開心,想要開開心心,用表格記錄下來,每天反思總結;想要堅持跑步,記錄下來,每天檢查;想要學習英語,想要學習樂器等等

我們的大腦很容易遺忘,記錄下來就是清晰的告訴自己是是否做到了,實際情況如何,使得自己活在了現(xiàn)實,而不是幻覺中(所謂的幻覺就是覺得自己的感覺告訴自己每天都做了,或者說大部分時間都做了,實際上并沒有)。每天的檢查和反思會幫助自己獲得反饋,從而能夠不斷的改善和修正,使得自己不斷的進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