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無非是輸入、消化、輸出,這三個環節都做的好的話,會越學越好,越來越有勁頭。而消化這一環節,其實是在輸入、輸出里都能好好實現的。接下里將針對輸入、輸出兩個環節,提出幾個個人的學習方法。
輸入并消化
1、問題引導。看書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梗概,結合現有的知識,提幾個問題,讓問題貫穿始終,指引著你進行理解和學習。之前沒有用問題引導的時候,看一大片的文字,真的容易看暈,來來回回也不知道講了啥。提出問題,用引導的方式來學習,所學的東西瞬間脈絡清晰,學習的效率也有所提升。
2、圖文并茂。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輔助學習,比如一些圖片、故事等,甚至我們通過游戲,也能鏈接所學。像我最近看《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看書總覺得咀嚼無味,后來發現一部《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的電視劇,非常好看,也是通過這部電視劇,對36個計策的認識更為立體,也理解更加深入,記憶更加深刻。
3、關鍵重點。找出關鍵詞,劃出重點。通過關鍵詞來輔助回顧所學習的內容,會更為清晰。關鍵詞記憶起來,大腦的負擔沒那么重,而且因為是重點的詞語,延伸開來能包含整篇的東西。關鍵詞提取,可以去網上看看,應該有非常多的方法。
4、摸索中學。這是個很好的方法,直接在做中學,什么事干起來就好了。即使你一開始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只管去做,不怕錯,就能摸索出道理。再配合書本,做學結合,碰到問題查找書本,整個過程會讓你印象深刻。
輸出中進一步消化
1、黑板教學。這是我小時候學習非常非常喜歡用的一個方法,因為小時候讀書特別喜歡模仿老師上課,晚上復習的時候,就會將一天學下來的東西,模仿老師授課,配合小黑板再教給自己一遍。后來發現,其實這與費曼學習法有點相近。所以,我們其實也可以向別人口頭轉述你學習的內容,試著讓對方通過你學習到你所學到的東西。
2、文字筆記。黑板教學是口述,也是用點思維展現的。平時我們學習后,不妨試著寫出完整的筆記或文章。真正落筆的時候,會發現還是有許多被忽略的細節。這個用在語言類、文學類、方法總結型的學習上特別好。而且以后回頭查看,也是很方便。
3、實踐出真知。這與在摸索中學又有差別,是已經掌握了知識再去實踐,這種實踐是要有反思的。獲得的反饋要重新返回到學習的內容上,再次更新理解。學了就要去用,不然發現不了問題,知識也就永遠在那,轉化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