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忠告與格言
分為三個內容:如何律己,如何待人,如何應對世道與命運。
全部人生智慧的最高準則是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的一句插話:明智的人追求的是無痛苦,不是快樂。為什么呢?因為一切快樂與幸福本質上都是負面的,而痛苦本質上是正面的。作何解釋?作者解釋道:我們諸事順利,但是有一件小事不如意,就會占據我們的心頭,我們常常想到它,很少留意那些重要的,稱心如意的事情。幸福學不應該計算的是享受到了多少快樂,而應當計算躲避了多少苦呃。人生在世其實不是為了享受人生,而是為了度過它,放下它。從這里面可以看出作者對人生采取一種消極的態度。下面一段話更能印證叔本華的人生哲學:“我們的整個生命,有不如無,最高的人生智慧,是氣絕人生。誰若完全接受這個學說,就不會對任何事務、任何情境抱殷切期望,不會滿腔熱情地位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奮斗,也不會因為某件事遭遇失敗而痛苦抱怨。相反,他會完全認同柏拉圖的話“人間萬事,沒有什么值得殫精竭慮””(p.131)。
你失掉了全世界
莫悲傷,本是虛無
你得到了全世界
莫歡喜,本是虛無
世間苦樂如流水,
莫理會,本是虛無
? ? ? ————————————安瓦里·索赫伊利
(1)如何律己??
首先要明確規劃自己的人生。首先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知道自己與世界應該是什么關系,知道自己應該從事什么樣的職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看見自己的人生縮略圖。
其次要平衡好過去、現在和未來。擺正關注現在和關注未來的關系。過分關注現在活得草率,過分關注未來活得憂心忡忡。因此,活在當下。
(2)約束造就幸福。什么意思呢?作者想指出我們的見聞、作為與接觸的范圍越小,我們越幸福;范圍越大,痛苦或者煩惱越多。原因是范圍擴展,操心、愿望與恐懼隨之增多變化。因此,作者主張生活方式盡量單一、人際關系盡量簡單,主要不令我們感到無聊,就讓我們感到幸福。
(3)苦與樂 歸根結底取決于我們的意識充滿什么,忙于什么。其實就是中國講的要德配位。德配位自得其樂,德不配位,自尋煩惱。
(4)總結人生經歷和教訓,慎思明辨地生活。反復總結我們的經歷、作為、體驗以及從中獲得的感受。夜晚入睡時,應當逐一審視白天的所作所為。中國的“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5)學會忍耐孤獨。凡是靠自己,自成一體,是人生的最佳境界,西塞羅:“完全靠自己,凡是認為屬于自己的,都在自己身上,這樣的人,必然十分幸福”。一般來說,每個人都只能與自己實現最完美的和諧,與朋友、情侶都達不到這種境界,原因是個性不同,脾氣各異,多多少少總會產生一種不和諧。作者極度反對社群生活,認為社會陰險狡詐,表面上帶來娛樂、溝通、社交愉快,實際掩藏的是外表之下的,巨大的往往不可救藥的苦厄。因為孤獨或者獨處往往不會為了與他人為伍而順應要求,做出重大犧牲,更不會刻意自制克己,以求與他人為伍。相反,凡夫俗子合群遷就,正是因為他們缺乏內在價值,因為他們內心貧瘠。另一方面,眾人合群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孤獨,無法在孤獨中忍受自己。一個人的合群程度往往與他的心智價值大體上成反比。說此人落落寡合幾乎等同于說此人卓爾不群。對于才智卓越之士而言,獨處帶來的雙重好處,一是與自己相處,二是不與他人相處。當然作者并不是要求逃離社群生活,而是說即使出在社群中,也應該時刻保持自己心靈的獨立性,學會獨處。自己有想法不要立刻告訴他們,別人說了什么,也不要當真。無論是在道德方面還是理智方面,對他人不要抱很高的期望。這樣,在對待他人的看法方面,就能鞏固自己的莫然態度。如此一來,雖然身處社群,然而并不完全置身社群之內,相反,他能純粹客觀地對待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