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喜歡注視別人眼睛的人嗎?反正我是,我同事給我的評價是,你嘴上說的不自信都是假的,因為剛來的你就敢于直視別人的眼睛,沒有絲毫的尷尬和局促。
我從事的是一個在醫(yī)院需要看別人眼睛的工作,每天要看很多很多人的眼睛。有的人的眼神是躲閃的,Ta拒絕與你眼神的接觸,短暫的交集也會讓Ta不安,這種不安的氛圍你都能感覺的出,讓簡單的交流都靜止。有的人的眼睛是呆滯的,你并不知道在短短接觸的這幾分鐘里那個無神的黑洞都看見了什么,又或者什么都沒看,只是放空了一會,把這個時間長度放到一整天,Ta可能也是在放空吧,空空如也的,什么也不想裝。而有的人目光炯炯,不光如此,Ta的眼神有更多的侵略性,Ta會堅定地盯著你看,傳遞出所有豐富的情感并期待著你的回應,質疑你,或者信賴你,恐慌不安,又或者是楚楚可憐。
時間久了,再結合生活進一步觀察分類后,我發(fā)現(xiàn),眼睛真的是心靈的窗戶,更準確地說,它應該是心靈的房頂,一掀開,所有的身世和心事一目了然。
我有一個朋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她母親,她是那種放空的眼睛,和她說話也需要反復溝通才能喚醒這個眼睛的反應。她的母親隨她離開家鄉(xiāng)來到北京郊區(qū)居住,老伴在外地打工,只有女兒女婿周末回郊區(qū)房子后忙前忙后張羅吃喝,平日里都是自己看看劇,溜遛彎,睡睡覺,語言不通并不喜愛和鄰里鄰居的大爺大媽聊天熟絡。再后來聽說了這樣一件事,家里人給她打電話打了半天都沒有反應,拜托鄰居大中午的去敲門也沒有回應,急的朋友馬上就要請假回家,索性善良的鄰居又去敲了幾次門,終于把老人家敲醒來回應了。原來是自己熬夜看劇睡得晚了,所以白天就一直在打盹,平時耳朵就背,聽不見手機鈴聲。朋友難過地埋怨自己的疏忽,誰都有母親,我聽說了也是心中滋味難以言說。眼神的空洞,來源于內心的空洞,什么都不需要想,那么眼睛的主要工作就是只需要反光,不需要多余的情感流露。
美劇《摩登家庭》里出現(xiàn)過一個概念,翻譯過來是對抗力(平衡力),出處就是家里一直都是兩個女兒互相嫌棄,小矛盾不斷,但也都是家里歡聲笑語不斷。但是直到有一天,這種平衡遭到了破壞,那就是一個女兒出去上學了。突然,一切溫馨有愛的節(jié)奏也都亂掉了,大小女兒各自脾氣都不順,作為母親也覺得哪里都不對,自己做的補救根本什么用都沒有,眼看和諧的小社會就要出大危機。這個時候她意識到,兩個女兒就是互為對抗的存在,平時的打打鬧鬧就是這種平衡力,一旦一方離開,那剩下的這個力就只能對準家里的其他人了。
前面提到的朋友的母親,現(xiàn)在的狀態(tài)就是缺少了生活中的這種對抗力。生活不是看著平穩(wěn)幸福就好了的,還需要有一個支點,能夠支撐起自己的內心。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也有這樣一段眼神空洞,內心匱乏的時期。年終的時候,是回顧總結的時候,一家人總喜歡把舊相冊拿出來翻閱,回看記憶定格的瞬間。我母親就有這樣一張眼神空洞,體態(tài)臃腫的時期,那個時候,她隨我父親工作調動到一個新的城市,工作單調無趣,我又在外讀書常年不在家,周圍也沒有同齡的姐妹朋友。所以業(yè)余生活也就是電視,遛彎,如此而已,如果趕上父親有飯局很晚回家,這種孤獨會再放大很多倍。所以那段時間,她很渴望我總給家打電話,但是打著打著又會幾句話不合吵兩句,她會放大心里的委屈,和父親也是有很多架要吵。這種異常的表現(xiàn),也是她自身尋找到的一種對抗力,只不過那個時候我并沒有意識到,也是沒有及時疏導。
但是我的母親是一個非常積極正能量的人,她一直優(yōu)秀,會產(chǎn)生這種社會的疏離感也是因為脫離了自己優(yōu)秀的軌跡難以適應的選擇。在不斷的溝通后,我慢慢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作為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我們自詡孤單沒有陪伴,但是卻往往忽略了獨生子女的家長們。他們只有一個孩子,一直相互陪伴成長到18歲,就突然離開了自己。加上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變革,很多家庭也都面臨著移居到其他城市生活,或者隨子女住到別的城區(qū)等等的問題,子女就算每天都能抽空給家里打一個電話,也解決不了這些60后們自身的學習和適應能力慢慢跟不上社會發(fā)展速度的問題。我母親有一次面對我沒有禮貌不耐煩選擇應付時候,說過一句話,“我們只是老了,不是傻了,不要瞧不起我們,要多和我們講講你的事,我們也能懂得呀”。坦白來講,我有一對很酷的父母,愿意降低姿態(tài)和我平等對話,有不滿的時候,也愿意聽我講,跟上我學習的速度,所有的原因只是期望孩子能夠多給家里打電話,多陪伴他們。
所以,我很快調整了自己的心態(tài),我選擇了一種方式,就是喚起他們心中那種欲望,將這種平衡力內置到自己心中,主動地重新踏上社會的節(jié)奏。把自己喜歡看的書,聽的廣播,健身的內容,學習到的知識,有激情的分享給他們,給他們勾勒一種美好可預見的未來。后來我發(fā)現(xiàn),他們真的都去聽了,看了,學習了,健身了。以我母親為例,她自己選擇了去做更加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去做了一名培訓老師,有了很多培訓和講課的機會;她經(jīng)常聽羅輯思維節(jié)目,和我就里面的觀點進行探討相互學習;她每天快走10公里,每天練習瑜伽;她練習唱歌,每天朗誦;她也喜愛自拍,我教給她的構圖也都慢慢應用起來了。她的學生都非常喜歡她,試想誰不喜歡聽一個有閱歷夠新潮體態(tài)優(yōu)雅的人來指引自己呢。
現(xiàn)在的我再看見她,我終于在她的眼里又看到了一直想看到的那團火,來自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對未來變遷的從容,最重要的是對面前這個孩子的暖暖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