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位置我才閱讀了本書的一半都不到,若要分析原因的話,一方面是因為恰逢春節期間雜事多,人也變得有些懶散;另一方面,則是本書主要結合人類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兩個角度來說明,心理學在生活中的運用,這個方面的內容對于一個非相關專業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與其說讓我對其做出什么樣的評價,還不如說借此整理一下所學到的知識。
之前看了《社會心理學》,覺得它的內容非常廣泛,在心理學領域有指導意義。如今閱讀了一半的《津巴多普通心理學》,它的內容似乎更加寬泛。本書一開始就站在更高的位置告訴讀者到底什么是心理學什么是偽心理學,真正的心理學并不是對于某個現象的無端猜測,而是經過嚴密的科學驗證方法對心理過程和行為的研究。后面,還依次講述心理學家和精神病醫生的區別以及其他對于心理學常有的錯誤觀念。真正的心理學與我們生活中常遇到的偽心理學的區別之處在于心理學是通過嚴密的科學驗證方法對每一個猜想進行分析并得出結果,而不是只是根據普通的邏輯推斷。但是諷刺的是我們多數時候卻更加愿意相信偽心理學的結論,或許是因為其判斷過程與我們的思維、觀念相似。不過,我仍然相信嚴密的科學驗證方法最終會令人信服。科學方法主要分為5個步驟,提出假設、實驗受控檢驗、收集客觀數據、分析結果以及接受和拒絕假設和發表、批判和復制結果。由此看來它與我們所熟知的其他科學一樣,是通過嚴密的科學驗證得出的結論,一樣是令人信服的。
一直以來心理科學就給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因此難免給人一種這是一門非常主觀的科學。但是通過這段時間的閱讀,有點讓我感覺我在學生物科學。不過也解開了我多年來對心理學的一個疑問,如果出現心理障礙,只是人意識的問題嗎?難道沒有生理上的問題?看了可塑性部分后,終于知道原來人類的神經系統并不是恒定不變的,它會隨著人的經歷而改變。我覺得這有變向的解釋了人的行為和態度是相互作用的。原來人類的心理過程是建立在生理基礎之上的,人類的基因不僅影響人們的生理特征,也會影響人們的意識和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基因也不能完全決定個體差異,環境的影響也重要,只是兩者的具體影響占比至今還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基因與環境共同決定了我們的個體差異。
我們已經知道人類的行為特征和心理特征是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共同造就的,但是這兩者之間也不是獨立的,他們對人們的行為的心理過程交互作用。遺傳基因讓我們會對某些事物的非條件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但是這些反應也不是不可替代的。通過后天的學習,則可以利用其他的東西來代替,起到條件刺激的作用。出生后我們學著說話,學者走路,但是學習也不總是好的,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明恐懼也是后天習得的。不過這樣的條件反應會隨著時間的逐漸消退,或者經過一些放松培訓可以得到緩解。
讀本書到目前位置還是有幾個比較觸動的點:一是這本書談到各個視角問題,對我曾經在《社會心理學》中開頭看到的各個學科多層次的解釋的觀點有一個印證。比如,在《在社會心理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行為和態度之間的交互作用,為什么會出現那樣的現象,我認為這與本書中的類的神經系統并不是恒定不變的,是可塑的觀點是相呼應的;二是,這本書開篇以比較宏觀的角度都心理學的發展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讓我一個沒有心理學背景的讀者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三是,本書對每個章節的講解介紹后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要怎么做,但是對可見現象的詳細分析,讓我們不會局限在書本上所列舉的例子,又是還可以類比到生活中去。比如,對精神病類藥物和各種藥品的解讀,讓我明白煙和酒的如何定性、百憂解和安定的功效是什么,也明白了心理治療領域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的本質是心理學和醫學模型的理念之爭。總之,這本書與我之前所閱讀心理學相關書籍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充分的實驗數據說明給人較強的可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