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意間,2016年那些最美的時光已經悄悄地遠去。回首這一年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遇見的人,心中總會平添一份溫暖和感動。
研修四季課程
這一年,令我倍感幸運的是與鄉村教育家結緣。參與了四季研修課程的學習,和讀書會的姐妹兄弟一起走過了“春之花信”、“夏之葳蕤”、“秋之別離”、“冬之圍爐”。回想這一年,那些相伴的時光,那些溫暖的鼓勵,都還清楚地記得。
從2月15日鄉村教育家博客發布第一篇梅花課程起,我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學習之旅。從那時起每天清晨,我早早起身,讀書學習;很多個夜晚,靜心寫下一份份研修作業。有空的時候總會到讀書會群里看看,讀一讀那些優美的文字,享受文字帶來的感動。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討,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啟迪。
這一年,除了課程研修和在線研討,讀書會的每一次活動我都準時參加。在我心中,讀書會的每一次活動都是一場視聽的盛宴,也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重逢。每一次參加活動之前,我的心中總是充滿期待,能夠與自己喜歡的師友相聚,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每一次活動歸來,都感覺自己又獲得了繼續前行的力量。
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參加“擁抱春天”的主題活動。那時我已經和同學們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網上研討交流,許多人的名字由陌生到熟悉,讀著她們的美文,想象著她們的樣子,心底里特別想見見她們。因為期盼的心情過于急切吧,那天我提前了一個多小時到達集合地點。姐妹們陸續到來,彼此相見都感覺特別親切。
或許是習慣了宅在家里,當我們一起去欣賞菜花時,開始我還有些放不開,但很快就被那她們的歡聲笑語所感染,融入到她們之中了。分組活動時,我和艷紅、許芳、桂枝、李靜一行五人,在桃花林中漫步,在櫻花樹下美拍,在海棠花雨中穿行……一向喜歡安靜的我,那時也像個回歸自然的孩子,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之中。那一次的活動,讓我改變了很多。從那時起我開始更多地關注自然,去欣賞花草樹木的美,生活在我眼中變得更加美好起來。
再有就是剛結束不久的新年讀書會,也讓我觸動很深。那一天我本來感覺有點不舒服,頭腦里也閃過請假的念頭。但又實在不忍錯過與師友們相見的機會,就算什么話也不說,也感覺非常的美好呢。事實證明,那一天如果我沒有去,一定會感到后悔的。坐在會場感受著現場的熱烈氛圍,那些動聽的話語洗去了我內心的浮躁,使我的心很快回歸安寧。楊老師關于“春之花信課程”由來的深情講述,深深打動了我。那一刻我如同身臨其境,看到了2015年初雪那天的夜景,落雪、明月、沭河上銀色的波光,岸邊朦朧的樹影……我聯想到張岱筆下的夜晚西湖雪景,也想到《竹舞》這首曲子中描述的月光、竹影、流水,我的心于是變得特別的寧靜。我理解了楊老師做四季課程的真正用意,也明白為什么楊老師的文字總是那樣優美真摯。自然和生活中的美總是無處不在的,需要我們用一雙慧眼去發現,用一顆安靜的心去觀察和體悟。
在楊老師的引領下,這一年,我在專業閱讀方面有了一些收獲。一年來,我上交的作業及征文有四十多篇,加上幾篇論文總結,總計有近十萬字。這于我而言,是一次突破。這一年,我也收獲了滿滿的感動。感動于楊老師的引領、肯定。她給我們每個學員提供展示的平臺,更給了我們溫暖地鼓勵和希望。讀著她那些深情的話語,我感覺自己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感動于讀書會同學的鼓勵。戴老師、振環、丹丹、桂枝、李靜、若水、瑞雪、瓊瓊、問睿……一想到這些可愛的人,心里就覺得特別親切和溫暖。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能跟著她們一起走向明亮美好的前方。
行走在遠方
“生活不只是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一年,我特別喜歡這句話。鄉村教育的四季課程研修,使我的生活中有詩相伴,也給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開始閱讀更多的書籍,更多的教育專家走進了我的視野,遠方的世界更讓我充滿了向往。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這一年遠方不再遙不可及。在最美好的四月天,我來到了人間天堂蘇州。在相城區實驗學校里,聆聽了三位蘇派名師和作家丁立梅的作文展示課。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教學,展示了各自對作文教學獨特的思考。我個人非常喜歡丁立梅的《從瓊花說開去》這一堂課。她從一朵瓊花講到了瓊花的傳說,講到了瓊花的成長變化,講到了對瓊花的印象,一步步讓孩子明白,要想寫好作文,必須親近自然,認識花草,看一看它,聞一聞它,摸一摸它,甚至嘗一嘗它。后來她在報告中又說:“真正的寫作都是從心里流淌出來的,不必過分注重技巧與方法”,“我們老師要引導孩子熱愛大自然,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
聽到這里的時候,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楊老師,想到了我們當時正在學習的花信課程。想到了自己在參加“擁抱自然”主題活動時的感受。關注自然,熱愛自然,調動自己所有的感官用心觀察和感悟,就可以找到最好的寫作素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果一顆心對自然太過于遲鈍,如何能夠發現自然和生活之美呢?沒有真實的體驗和感悟又怎么能寫出優美動力人的文字呢。
省特級教師、省教師培訓中心副主任嚴華銀老師在點評和報告中指出“寫作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作為語文老師要有優秀的語文素養,要有匠氣、靜氣、底氣和浩氣……”王躍平、丁國斌、張五芳、劉恩樵和丁衛軍等五位老師“中學生寫作素養和中考寫作”主題沙龍活動,也展示了個人獨到的見解。能夠參加這樣高級別的教學研討活動,感覺收獲頗豐,它給自己今后的作文教學打開了一扇窗。
7 月份我又幸參加了在南京召開的省中小學校報校刊交流研討會,收獲也特別大。開始時我沒打算參加這次活動,一方面感覺跟自己的語文教學關聯不大,另一方面擔心取不回“真經”,完不成校刊的編寫工作。可是真正參與之后才發現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會上聆聽了報業、作協專家周世康、朱銘佐、省委黨校教授、社會心理學黃菡博士等人的專題講座讓我大開眼界。
這次會議上贏得掌聲最多的是祈智老師的講座,他是一個特別會講故事的人,能讓人很快的進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童年的伙伴、童年趣事,濃濃的親情,打動著聽者心靈最柔軟的地方。這是一顆敏感的心靈捕捉到生活中最真的事、最真的情。平時作文教學中,讀著孩子們寫的那些缺乏童真童趣的文字,卻不知從哪里去指導他改進,有時感覺很困惑。這一次祈智老師通過生動的故事,一點點道出了指導學生的竅門,讓我如獲至寶。
這一年除了參加幾次外出學習培訓,開闊了視野以外。在家門口也有幸聆聽了遠道而來的一些大師級專家的講座報告。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周益民老師的精彩報告,每一次都是精神的盛宴,每一次都感動振奮。雖然這些培訓學習并不一定能夠使自己一下子發生太大的改變,可是它像一束光,能夠照亮你要走的路,給你精神的激勵。
堅守一方凈土
這一年依舊守著黑馬河畔這方小小天地,依舊每天起早貪黑的工作,依舊有很多繁忙瑣碎的事務。作為一名畢業班的老師,承載了家長和社會太多的期待,要對班級內55個孩子負責,不能松懈,也不愿松懈。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向往著的美好的明天。
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引領,這一年除了參與鄉村教育家四季課程研修,我購買并訂閱了一些教育教學理論書籍。《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王開東的《深度語文》、肖培東的《我就想淺淺地教語文》、李仁甫的《課堂的風景與語文的邊界》、王君的《一位青年老師的專業成長之路》……這些書籍給我的課堂教學以有益的借鑒,也無形中提升了我的理論素養。
這一年我學會了用平和的心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成長中的孩子,盡可能的給他們真誠的關心和幫助。在初三這個關鍵的時期,孩子們承受了更重的學習任務,更多的壓力。面對孩子們的失誤和慢成長,我不再是一味的焦躁,而是多了一份耐心,努力去幫助他們分析原因,鼓勵他們和自己比,爭取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在他們取得一點進步時,真誠的鼓勵他們。
這一年我們始終堅持師生共讀經典詩詞。在晨讀課上,我們師生繼續誦讀古詩、古文。不同于往日的是,我們從單純背誦應試內容轉向更為豐富的詩詞天地。我引領孩子們收集與師生版課程相關的詩詞,指導他們進行創造性的解讀。我們一起誦讀欣賞,我們一起分享各自的閱讀感受。因為有了詩的潤澤,那些晨讀的時光,變得美妙起來,孩子們用自己的真情傳達閱讀的快樂。
我們也堅持師生共讀共寫活動,在整本書的閱讀和寫作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名人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水滸傳》、《簡愛》……一篇篇讀書筆記,一次次閱讀分享的活動,見證著孩子們閱讀的歷程,傳達著他們對名著的感悟。這一年我們依然堅持每學期寫十篇大作文,每周寫一篇周記。我們把優秀作文選出來編成作品集,我們申請了微信公眾號嘗試發表原創作品,孩子們反復修改自己的文字,精心配上圖片,然后親手在公眾號里把它發表出來。我們一起修改文章,然后給校報投稿,給鄉村教育家微信平臺投稿,這些活動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寫作興趣。
除了教學方面有了一定的嘗試創新以外,我和同事一起努力下,出了第一期校報,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好評。這也讓我明白只要努力去付出,就算有困難,最終也可以把事情做好。另外我也嘗試進行課題研究,在這方面我們學校也是空白,但在老師的指點下,我一點點的向前摸索,相信最終也會有收獲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回首這一年的走過的路,最大的感受是充實,沒有虛度時光。前行的路上,也有過焦慮的瞬間,是沉下心來閱讀,讓我的心重新歸于安寧;也有過疲憊的時刻,是師友們鼓勵的話語,給我的心中再次注入了活力。回首這一年,更多的是感動,感動于鄉村教育家的引領,感動于遠方師友們的激勵,更感動于孩子們的理解和陪伴。這一切使我沒有理由停下前行的腳步,只能一路向前,期待在前方能夠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