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盤點了一下戰國六個配角,這次說說本書的主角--『秦』。
秦從艱難崛起到天下一統再到極速隕落,深感偉業功成是得幾代人不懈努力,還得有巨大運氣;而守成稍有不慎,全盤快速崩離潰散。
追溯內因--成敗皆在廟堂。
自我定位
本書一開始,就是秦孝公從秦獻公手上接了一個爛攤子。國家被打爛,窮得叮當響,也沒有什么治國方向,應該說是物質精神雙匱乏,基本上就剩下了“糾糾老秦,共赴國難”趕死隊精神了。
秦孝公對秦國過往(也就是自己先祖國策)深刻反思,從根本上認識到秦是落后的,是需要變革的,誠心奉出《求賢令》向天下求賢求策,才有了之后的商鞅變法,也奠定秦國崛起的基礎。
再就是秦昭襄王鼎盛之時贏了長平大決,但后來殺白起,又經歷了幾個戰敗,國力大減。自己也年事已高,清楚認識到秦國不能再折騰了,讓秦國進入了平穩的過渡期,而避免無端的消耗國力。
而到秦始皇意識到有可能掃平六國,這時思考重點放在怎樣積蓄新力量,離間六國高層,高效統籌糧草,制定滅國大戰方針等。
在不同階段能看清自己,給自己定好位,是制定下一步計劃的前提,也是能達成目標的關鍵。
務實
從秦孝公傳位給秦惠文王跟他說了老子的預言可知,歷代秦王應該都是知道那個秦將一統天下的預言。而從秦孝公到秦始皇,他們都沒有一味信天由命,不再做主觀上的努力。要知道在那個時代,這種預言對人的思想和行動是很有蠱惑力的;就是現在,一個算命的給你相個好彩頭,你都能高興一陣。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是擼起袖子干的實干家。
包容
現在都說老美是個民族大熔爐,老美包容性也是其強大的因素之一。當時的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天下求賢,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物盡其用。有來自衛國商鞅、呂不韋,魏國張儀、尉繚,楚國李斯,韓國鄭國,祖籍齊國的蒙驁蒙恬蒙毅,都是不世出的將相之才。他們或在自己的祖國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而在秦國則釋放出巨大能量,推動秦帝國一統偉業,也讓自己留名青史。
亂
一個百年老店剛剛統一了市場,就被玩世不恭+亂臣賊子組合接手。胡亥+趙高CP,一個只顧自己玩,覺得當皇帝老子就應該怎么開心怎么玩。還要理政?要求太高了吧;趙高就是想自己當皇帝的,所以清理政敵才是第一要務。高層亂成一鍋粥,根本沒心思在國家上,導致不能及時處理全國民生、動亂,導致軍隊根本沒有了歸屬感。不然以秦剛統一六國后的整體實力,N個陳勝武廣項羽劉邦也是呵呵。
內因論是筆者分析事物主要出發點,而運氣這種玄虛的說不清的東西,應該算是秦國成敗進程的催化劑。
狗屎運
可能是因為勤奮的人(那幾個秦王雄主都是工作狂呀)運氣不會太差,也可能是有老子預言般的天意相助,秦的運氣實在不錯。
不爭氣的都死得快,厲害的特別會折騰。秦武王重武好戰,舉鼎作死了;秦孝文王體弱多病,正式即位沒幾天就掛了;秦莊襄王,這貨好像挺中庸的,最大賣點就是帶來了呂不韋和嬴政吧。而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都是心懷天下,勵精圖治的主,在位時間都長,同時也很幸運得到很多文臣武將的輔佐。
人才輩出。在通讀全書過程,秦一茬一茬的人才會讓六國嫉妒呀,特別是在秦始皇掃平六國時期的廟堂和武將班子,個個都是棟梁大才。
點背
集中表現在秦始皇掛掉前后了。最后一次巡狩竟然只帶了胡亥;感覺到身體有問題了還不立太子;快死之前派蒙毅先回咸陽;秦始皇寫遺詔就差了一口氣;李斯一念之差(個人覺得趙高是有預謀的,《大秦帝國》對趙高變態心理沒有刻畫好,導致趙高的變節很生硬。猜想是他的變態心理應該是從生理缺陷引發,又常年跟隨秦始皇一掃天下,指點江山,覺得這才是男人應有的一生,所以一有機會就必須得賭一把。);扶蘇自殺;蒙恬主動入獄就范;......多個小概率事件一連串發生,也是夠背的了。
最后,感謝孫皓暉先生十六載的辛苦付出,以歷史小說這種文體帶我感受了中國古文明的大爭之世,領略戰國時代的氣勢磅礴。一年多的通讀時間收獲頗多,多了解歷史是一方面,更多成長在遇事能更多分析內因本質。
未來的事過去可能都發生過,我還在路上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