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相聲,知道的并不多。
認識郭德綱,是在《歡樂喜劇人》的舞臺上,他擔任主持人,偶爾調侃下參賽選手,但更認真地贊賞他們的辛苦,因為他明白,這些選手過程的艱辛和痛苦。柴靜曾說過一句話:“唯有經歷相同,才能感同身受。”郭德綱,也是從無名小卒走到了今日中國相聲界的領銜位置。
《過得剛好》最初的名字叫《人在江湖》,在相聲的江湖里,郭德綱經歷了各種坎坷,終于看到了燈彩佳話。
他說他天生對舞臺沒有恐懼感,除卻相聲,沒有其他愛好,不會抽煙不會喝酒不會打撲克不會跳舞也沒有應酬。相聲是他生活的全部,臺上說相聲,臺下琢磨相聲。他是一名北漂,從1988年在全國總工會文工團里混,未曾想過有天要成為相聲界里的大腕兒,待了兩三年后回去;第二次進京是在1994年,漫無目的瞎撞,待了沒多久便離開了;第三次進京是1995年,開始有些急功近利,夢想賺大錢發財,誰知現實將他敲醒了。
最窮苦的時候,他以大蔥和掛面為生;最沮喪的時候,他扶著欄桿一邊哭一邊給自己打氣,他無助,看不見未來,也不能回家,前途一片迷茫。后來他漸漸有了些名聲,“相聲要死”的聲音此起彼伏,他不承認,決定要死磕到底,做出點證明來。于是,他便從在一個小茶館里說相聲評書起,到后來成立了德云社,這條路一走就是十幾年。回想當年最凄涼的時候臺下只來了一名聽眾,但他還是堅持為這么一個聽眾說相聲。
在別人看得見的成功背后,往往是不為人知的心酸和堅持。若是沒有當初那份對相聲的執著和努力,今日中國的相聲界必定是沒有眼下如此豐富多彩的作品。
后來又有“郭德綱即將過氣”的言論出來,也有許多人希望德云社垮掉,在相聲開始火起來的時候,有人甚至希望組織游行封殺郭德綱這一行人。好在經過這些浩劫,他們還是有些人幸存下來了。在這個行業里,每天都伴隨著鼓勵和謾罵,郭德綱說,這些聲音就好比一日三餐。
有人為郭德綱起誓說他絕對上不了春晚,但他偏偏上了春晚,也因為媒體的原因,他開始大紅大紫。人一紅,就好經受更多的罵名,郭德綱說每次點開貼吧看到有人罵他,興奮不已,認為“人生的一大公益事業就是解決了一大批流氓的再就業問題”。作為公眾人物,少不了被觀眾消費,經得起贊美,就得扛得住辱罵。學會云淡風輕,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
關于相聲,有過一個“反三俗”的活動。三俗即庸俗、低俗、媚俗。若是一個演員不自重,最后鋃鐺入獄,這個演員就叫吊兒。郭德綱批判當下社會有些人穿著暴露走在街上招搖過市,實在是有些傷風敗俗。也痛斥那些成天看黃色片子的人,倡導社會要脫離低級趣味。
“相聲這門藝術永遠也不會沒落。不管什么身份的人,他都需要快樂。”
《歡樂戲劇人》爆紅的一個原因在于,它能給觀眾帶來歡樂。在這個壓力重重的年代,每一個人都需要釋放壓力,“笑一笑,十年少”。相聲的存在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另一種快樂的渠道。郭德綱的這句話,道出了相聲的真諦。
“好多人捧完我再踩我。罵得比捧得還狠,相聲敗類啊,把相聲帶入死亡之旅啊,你說的相聲沒有一句聽著可樂啊。這我聽得挺可樂的,什么心態才能讓這人聽相聲都不樂啊。還有人說把郭德綱槍斃了,才能換相聲界的清平。這個我看了也覺得很搞笑,我沒有這么次!”
語言有時候是比刀子還厲害的東西。郭德綱因為上了春晚之后加上另外一些媒體的報道開始名聲大噪,卻在這個相聲不被看好的年代頻頻受到巨大的攻擊,好在郭德綱有著云淡風輕的態度才得以笑看辱罵,負責地為觀眾創造更多的作品。在《歡樂戲劇人》里,郭德綱的弟子岳云鵬,也是德云社的一員,年紀輕輕便取得了行內較好的成績,他謙虛,知恩,時常念及師傅郭德綱,在節目里不矯揉造作地要感謝郭德綱教會他的許多東西,所以我想,除卻郭德綱的相聲專業能力,在教導方面,他自然也是厲害的,因為不是每個厲害的人都能成為教師。
郭德綱好讀書,尤其愛好讀史書。有人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笑罵道:“一看你就是沒有讀過書的。”所謂江湖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忠孝仁義,天地君親師都屬于江湖氣。在別人說是媒體炒紅了他的時候,他說自己的作品之所以會紅,是因為身后“傳統文化”的支持。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試問有多少人熟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試問還有多少保留至今?在郭德綱身上,我們應該反思一下,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傳統文化,去哪了?
郭德綱有個師傅名于謙。十幾年間未曾打過架鬧過別扭紅過臉,靠的是彼此尊重。他坦言交友不要耍心眼,彼此尊重,這個最基本的原則才是維持一段友情的根本。尊重之后,再談志趣是否相投。
相聲,只是養家糊口的一門手藝而已。
于郭德綱,若是哪天他不再說相聲,也必定有新人涌上來,但或許沒法超越他。或許可以超越他的相聲能力,但不能抹去他在觀眾心中的大將風范。他幽默,他睿智,他好學,他謙遜。我們都將記住相聲界里,有個郭德綱,有個德云社,如今有個《歡樂喜劇人》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