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知識
米亞·法羅 Mia Farrow
美國演員。1960年代,她由擔任配角而開始其職業演員生涯。爾后她在黃金時段的肥皂劇《冷暖人間》的演出而成為知名女演員。她與弗蘭克·西納特拉因此片而相識并結婚。1968年,在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羅絲瑪麗的嬰兒》中,米亞首度擔任女主角。此片為米亞法羅深具義意的演出并因此而獲得金球獎新進女演員獎(此獎項在1983年后就不再頒發)。因《羅絲瑪麗的嬰兒》的成功,米亞躍為一線女演員。之后她憑借與伍迪·艾倫的長期合作永標美國電影史冊——她曾做了是伍迪·艾倫近十年的繆斯。
約翰·卡薩維茨 John Cassavetes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這導演我看過兩部片子了,涉及范圍很廣,但是辨識度不高,波蘭裔法籍。一直受到誘奸少女的控告懷疑。
二、電影本身
這部電影的服裝復古又時髦,幾乎一幕一套衣服。
藍色頭巾+黃色條紋襯衫
藏藍色毛衣+紅色格子裙
針織衫披肩
最愛的一套:全身一色,娃娃衫+喇叭褲
黃色夾克+藍色波點襯衫,真是的,邪教成員的衣服也好看啊
被撒旦迷奸
最后的開放式結局,因為母愛而“加入邪教”,是否是信仰的另一面?
四、個人觀點
這片子是對信仰提出質疑的,比如:
教宗不去罷工的城市。
你不用因為他們假裝崇高而尊敬他們。
如果上帝已死,你會怎么做?
換一種信仰!它大概也就是想說,我們的心靈是一個容器,需要被各種信仰所填補。但填補物終究是填補物——它只是容器的一個可替代的填充,它永遠不可能替代容器本身。
如果所有人都不相信你的話?
這就是影片中的世界:你活在一個被搭建的世界,里面的人都不能信,外面的人都不信你。這樣一個世界才可被稱為隔絕——就如同每個人的孤獨一樣不可消滅。在這里,人的意義迅速塌縮,也許在理智殘存時還能選擇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