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得到“別人家孩子”的稱號,是我的終極目標。大腦管理著我們的一切,大腦是個好東西,且用且珍惜。
想擁有“開掛”般的人生,從擁有一個“開掛”般的大腦開始。
1.間歇使用
很多人都經歷過這種情況:很想找到某樣東西,卻又忘記在哪,于是沒個頭緒找了很久,一無所獲,但又會在不經意間想起。
灶友“黑珍珠”今天的文字:“如果你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那么,在運動結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你的身體還是可以繼續保持高效率的熱量、脂肪消耗。其效果就是,你真的能實現躺著就能變瘦的夢想!”
大腦和肌肉一樣,需要適當休息。但在如何使用大腦這個問題上,我們往往會犯錯。
就拿我來說,以前我喜歡打“時間戰”。明明很疲勞了,還要死磕下去,讓自己看起來很努力。或者打著休息的幌子,拿起手機刷朋友圈,結果對時間沒有掌控,專注力被分散,沒心思再去學習了。
所以,最好方式就是高頻工作一段時間,給大腦按下“暫停鍵”,讓大腦短暫放松。
也映襯了從小老師就說過的話,考試先寫簡單的題,不會做的放在后面。因為做其他題時,往往會靈光一現,想到前面題的解法。
但要注意的是,休息和學習一樣,也講究主動。
休息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是停止思考就算休息。像小灶的“黃老爺”高頻學習后,會用俯臥撐來進行放松。也有些小灶的伙伴,通過閱讀來放松大腦。我有一學霸數學老師,他說他學英語累了,會做幾道高數題來放松放松(學霸的世界我不懂……)。
這也算是忙里偷閑吧。蔡瀾老先生不是說過嘛,忙里偷閑,人生一樂也。悠閑是可以偷回來的,問題出在你懂不懂得去偷罷了。
2.精準預估
我們的大腦具有感知系統,對顏色、氣味甚至是時間都可以感知。
剛上大學那會兒,覺得每天都很快,但讓我回憶做了那些事,卻混沌不堪,對時間的概念非常模糊。
《奇特的一生》中寫到:柳比歇夫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時間感,他能不看鐘表就能估計出當時的時間,而且非常準確。對他來說,時間的急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真正的成為了時間的朋友。
對時間不敏感的人,該怎么訓練呢?
①預估。處理事情前,在心里做個時間預估,記不住就拿紙筆寫下。不管事情的大小,都嘗試根據自己的經驗,去估算時間。
②比對。事情完成后,把實際用時和預估時間做個對比。不斷完善自己對時間的感知度。
③積累。通過訓練和積累后,你就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精確的估算出每項事物需要的時間。
與其說是對時間的感估,不如說是對時間的管理,讓精力和時間,不流于表面。
3.涉獵冷門知識
“不想做裁縫的廚師不是好司機”。
很多具有影響力的人物,都會花時間去探索那些并非人人都了解的冷門知識上,最終激發了新的思想。
喬布斯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他從書法中汲取的靈感;李小龍能把功夫發揚光大,離不開他對陰陽學的研究;誰又知道,晚年的愛因斯坦癡迷神學是不是對科學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呢?
隨著閱讀量的累積,我發現每本書都有一定的聯系。《只贏不輸》中寫到:大腦中,有種底層機制,會將信息點互相鏈接。
所以,多讀書,多踐行,著眼于冷門信息,做到同行會的你都會,同行不會的你還會,你就是不可替代。
生活和工作是可以兩全其美的,合理運用大腦機制,讓大腦引導自己,讓自己管理時間,讓時間去衡量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