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外面吃飯,碰到兩女一男在吵架。其中一男一女是朋友,跟另外一位女士爭論。事情大概是,男士原來在這家飯店工作,因為某些原因辭職,但飯店沒有給這位男士結算全部工資,于是男士請了自己的一位女性朋友一起來找飯店經理理論。我進來吃飯時候,這三個人早已開始,直到我離開,他們三個依然面紅耳赤以震耳欲聾的分貝不顧其他客人的感受奮力爭吵。
前些日子,在街邊看到一位母親在訓斥自己幼兒園的兒子。大意是兒子在學校被人欺負,卻不知道還手,還跑回來跟媽媽哭哭啼啼,沒有出息。光訓斥還不夠這位母親出氣,臨了還踢了兒子兩腳。孩子自然是委屈的嚎啕大哭,引來路人的紛紛側目。
還有一對情侶,在步行街上吵架。不知什么原因,男生怒發沖冠打了女士一巴掌,女士瞬間淚如雨下扭頭走了。男生在原地愣了一會兒,快步追上女生,然后就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男生在人來人往的步行街跪在女生面前乞求原諒,結果如何我并不清楚。
還聽說過很多很多關于生氣的故事,網上也有很多氣急敗壞下做出的令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我們在人生的這場修行中,在生氣別人或是生氣自己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生氣到底有何好處,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法排解自己的情緒。
你知道嗎,生氣也是有不同境界的。
第一種境界叫被生氣。
被生氣就是自己生氣。什么是自己生氣呢?一般來說,很少有人平白無故的自己生氣,生氣肯定是有原因的,肯定不止是一個人的事情,那么生氣的第一種境界呢就是被生氣。被生氣多表現為生悶氣或是拿不相干的人撒氣,通常往往很難排解,更有甚者常常壓抑自己的情緒,把氣憤埋在心里,久而久之使得原本的小事變得沉重不堪。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風波過去之后,假使后來我們又因為類似的事情跟原來的人起了沖突,生了氣,我們便會新賬舊賬一起算,似乎是個惡性循環。
第二種境界叫氣別人。
氣別人很好理解,假如我們兩個人吵架了,氣到極致,我肯定會不依不饒、尖酸刻薄、絞盡腦汁說盡狠話讓你比我氣的更厲害。通常情況下,嘴快的人往往就會成為戰爭中的勝利者,能在吵架結束后盡早恢復心情的順暢。而且,淋漓盡致后會覺得很爽,很痛快。可往往事后會后悔,后悔說過的話太過于尖銳,甚至傷害了彼此的感情。跟陌生人生氣當然不會顧及這么多情面,但熟人之間就不太好收場了。不過,只是說話,沒有動手,也是算得還有些理智。就怕到了什么時候,暴脾氣一上來,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那可真是收不了場。
第三種境界叫平心靜氣。
這個很難。生氣時候還能平靜?簡直就不是人。其實也沒有這么夸張,只不過就是面對讓人生氣的事,平靜的想一想對策,合理化解矛盾和尷尬。遇到大部分的令人生氣的人或事,應該都還能夠做到吧。除非對方非常不講理,不讓你說話,甚至先動手,這時候你還能忍嗎?我想說,胸懷大的人呢,真的是遇不到這種情況的。至少,他不會讓事情發展到如此糟糕的程度。遇事先思考,像這種自己生氣的事情堅決避免,畢竟生氣對自己不好;像那種處心積慮氣別人的事也盡量避免,畢竟勞神費力也沒有多大意義。
大多數人,隨著閱歷的增加,逐漸成熟,心靈也變的豐富。人生修行的意義正在于此。古人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而面對生氣,每個人的表現更能體現出這個人的修為。人們常說,年輕時候不沖動不能顯出年輕人的活力,而人到中年,就應該有中年人應有的胸懷。但,壞情緒誰都有,令人生氣的事情幾乎天天都能遇到,大事小事,反正總有事情你看不過眼、聽不順耳,但仔細想來,真正值得我們去生氣,甚至說,只有生氣才能解決的事情,似乎很少很少。真正讓我們動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面對事情時候沒有足夠的能力。
我們中的多數,都是生活中的弱者,我們拼命奔波卻遭遇冷眼,我們努力拼搏卻迎來失落,所有的經歷讓我們磨平棱角,不再渴望金光閃爍,不過是想要平凡的生活。不過,人生不過一場修行,生氣,只是漫漫長路上很不起眼又常伴左右的壞情緒,每當怒氣來臨,都是一個個修煉的好時節,相信,你的內心深處,有一塊肥沃之地,能裝下滄海,亦能裝下寂寞。
都說氣大傷身,遇氣要做的不是忍耐,而是化解。慢慢悟道,慢慢修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