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高雅藝術,在世俗的眼光中是要遠離世俗的,至少它也要與之保持一段距離。
文│張興軍
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知勾搭了多少文藝小青年踏上了幻想的道路。經驗地看,遠方對于文藝青年的蠱惑力就像精神鴉片,具有一種超越生理的魔力。按理來說,大海、鮮花和遠方,皆是自然風物,得來全不費功夫。可為什么在詩人眼里卻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這值得推敲。
在海子的詩境中,春暖花開的前提是要有一所房子:“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如果不是夢想的烏托邦,那就是海景別墅了。作家劉震云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每天繞小區跑一圈5000米,本意是強調自己(較好)的生活習慣,然后讀者反饋關注的卻是“什么小區那么大啊,這肯定是別墅”。
看來,詩人的遠方也并不是全無門檻,恰恰相反,這門檻鑄的還頗高。做純粹的詩人,你眼里只能是遠方。要是摻雜點現實,總有吹毛求疵的人來滅你。
傳統意識里,“臭老九”太富有是極易遭人嫉妒的。郭敬明有十億資產,沒偷沒搶,也照樣遭罵。不出意外,他抄襲那點破事兒能被刻到他墓志銘上,這已經沒有什么疑問了。
對于文人,你有內涵但過得窮苦,他們可憐你。如果你過得體面,他們總能找到一些不體面的事來惡心你。所以我認為,一個偉大的詩人,首先不能太富有,過得越凄慘越悲涼作品越有內涵。藝術怎么來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唄。
其次,詩人不能太懶,不能太宅。天天在家蹲著,寫啥古歌頌啥挖掘啥?
古人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說這話的人一定是個文化人,否則不會說得這么精辟。那么問題來了,是要先讀還是先走?
答案當然是先讀,沒點文化底子,你看見黃鶴樓,就只能是“太特么宏偉了”“真xx好看吶”評論一遍,還指望吟詠什么“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所以,成就詩人之偉大的最后一個條件就是有文化。具備了這些條件之后,詩人就可以上路了。
路走得多了,見識自然就多了。見識多了,表達欲就旺盛。有心者把見聞記下來,就是文化遺存,如果湊巧作者記憶得精確又不失文雅,那么是要傳世的。今天就不一樣了,行萬里路成了中產階級及以上階層的特權。徐霞客之流再有毅力,也走不到歐羅巴。馬可波羅再牛叉,一輩子也就來中土一趟。
今時不同往日,門檻降低了,人人都成了記錄者。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一萬個行者也就有一萬種遠方。你歌頌你的,我模仿我的,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可終究要分個先來后到、原創山寨神馬的。
有些人的遠方是精神的,歷久彌新似經年陳釀,讀來一片底蘊,文化氣息呲呲往外冒。有些人的遠方則是神經的,為了遠方而遠方,為了來過而來過。走馬觀花,拍照撒尿,一個流程下來就自以為是行者了。既然是行者你倒取個經我看看啊!有能耐你就拿自拍桿打我,和二師兄的九尺冰耙力道差的遠嘍。
如果李白有微信,他在盛唐的廟堂之上喝一盅發一首,再喝一盅再發一首。發完還迫不及待地和女粉絲互動,碎碎念地哀求點贊轉發評論,他還能成為詩仙嗎?肯定不能。所謂的高雅藝術,在世俗的眼光中是要遠離世俗的,至少它也要與之保持一段距離。
李白的詩作數量幾乎著作等身。但今天的現實創作環境實在是差,誘惑又實在是多,以歌頌自然和理想著稱的太白能不能在今天成為一個好詩人都要打問號了。
你是故作矜持也好,欲遮還羞也罷,受眾們都需要這個,他們最怕他們所向往的遠方夢幻,突然被你捅破了那層窗戶紙,告訴他們就是自己的當下,那就別怪讀者們瘋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