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二十七:某有知得某人詩好,某人詩不好者,亦總是見以前人如此說,便承虛接響說取去,如矮子看戲相似,見人說好,他也道好。乃至問著他那里是好處,元不曾識。
無獨有偶。有個瞎子,聽見別人在笑,也跟著大笑。人問:你笑什么?他回答:你們都笑,想來笑得有道理,所以我跟著笑一定沒錯。
朱熹用矮人看戲的事,比喻文學評論方面盲目從眾的現象,而瞎子的故事,則反映了社會上一種普遍的跟風心理。
世間有這種“隨大流”心理的人不在少數。當然,很多時候,真理往往存在于大眾的認可之中,但不能因此就認為只要是大家都說好的,就一定是好的;大家都說對的,就一定是對的。
人不能一味地盲目從眾,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為什么還是愿意這樣做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種從眾的做法,很多人認為比較保險,“大家都這么認為,應該八九不離十。”即使跟錯了,也會因為“責任分擔”的因素,不會責怪自己,因為“大家都錯了嘛”。
說到“責任分擔”,我想舉例解釋一下。
比如有人掉到河里需要救命,如果岸上的人非常多,就可能出現誰也不愿意第一個施救的情況,因為每個人心里都可能會想:“肯定會有人去救的。”假如此時只有他一個人在場,這時情況可能就會變了,他很可能直接想辦法救援了,因為此時,他認為是“責無旁貸”的。這種現象,也叫做“責任分散效應”。
再比如“中國式過馬路”,只要聚集了幾個人,就好像可以心安理得地闖紅燈了,因為“法不責眾”嘛。如果警察追究他責任,他一定會說:“他們也闖了啊,為什么只抓我?”
此刻他的心理狀態是,大家都這樣,責任分擔到我身上,應該可以忽略了。而且他認為,人越多,自己的責任就越輕。
再比如,許多家長,看見別人家的孩子學鋼琴、畫畫、上這個班那個班的,就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也這樣,也不管自己的孩子到底是哪塊料。
再比如,某人發表了某個作品,眾人便不究好壞,蜂擁贊美,甚至有的人或許根本不懂,也“隨大流”跟著叫好。
我有個學生喜歡韓國的“藝術”,迷戀到不行。我問她,這些東西到底好在哪里?她說:“我也不清楚,別人都說好,我就覺得好。”
微信朋友圈轉發帖子,按理說應該是自己覺得是好文章,自己認可才發的吧?但我們經常發現,轉此帖者就沒好好看內容,或許看都沒看就轉了,所發帖子內容要么內容不實,要么錯誤百出,要么邏輯混亂,要么毫無營養。殊不知轉發帖子會暴露智商的。就因為人家發了,我也發出來湊幾個點贊唄,其實就是想刷一下存在感。(有個人,有一天居然在朋友圈轉發了40多個帖子,我稱之為“圈霸”。這類人,我已經把他歸入“不看他的朋友圈”里面了。)
如果這種效應發生在領導層,做出重大決策失誤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后,這種后果很可能無人分擔。(這種事現在還少嗎?)
這種現象,還不能簡單的認定為道德缺失、自私自利等。據說心理學家目前還在研究產生這種現象的心理原因呢,所以只好讓他們慢慢琢磨去吧。
但是我想說,這種“盲目從眾”的現象目前已然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了,長此以往,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自我認知能力便會逐漸削弱,對許多事物就不會有自己的見解,會產生一大批亦步亦趨,人云亦云的無主見、無頭腦的盲從者。進一步說,這會影響整個民族的創新能力,首創精神,甚至影響社會的進步。一個缺少獨立思考的社會令人擔憂。
作為個體的每個人,對于大家都認可的事物,也應該過過自己的大腦,經過自己的分析判斷后再考慮是否應該那樣做。每個人不都標榜自己有“做人的原則和底線”么?不是都認為自己有自己的評判標準么?用自己的原則、底線和評判標準衡量一下再做決定,就可能會避免“人云亦云”、盲目從眾了。
所以,不懂的就不要瞎摻和,感興趣的要過一下自己的腦子再說話。
此文為“隨人說妍”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