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這本書,是股神巴菲特的兒子彼得巴菲特結合父母對自己的家庭教育,和自己多年親身實踐,體悟出的智慧結晶。
在這本書中,彼得跟我們分享了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如何找到自己一生的價值等困擾許多年輕人的重大問題。本篇文章中,將彼得的一些重要觀點做了一個總結和梳理,期望能給迷茫中的你帶來一些啟示。
尋找你自己的人生畫布
一般人可能羨慕生在一個富豪家“嘴里含著金湯匙”的天之驕子。但是股神巴菲特明確地否認了這一點;他認為家庭給了富二代“豪華的環境,貧乏的人生,他們不是生來嘴里就有金湯匙,而是生來背上就插著金匕首。”
作為股神的兒子,你可以不搞金融投資,但不可以不成功。這就是彼得的煩惱。
因此,沃倫巴菲特給了彼得獨特的教育。雖然他只給彼得9萬美金,但卻給了他一個支持、鼓勵、誘導的環境。
他鼓勵彼得:如果你想人生多姿多彩,就試著學所有有興趣的事。
他激勵彼得多審視自己的內心,尋找自己的熱情所在。
沃倫巴菲特理解找出熱情所在是一個辛苦又玄奧的過程,需要很大的自由空間,父母若施加壓力只會適得其反。
今天中國的有些父母對孩子期望甚高,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理想去做,全然不聽孩子自己心中的聲音。不少成功人士的子女僅僅是為了怕讓父母失望,才選擇了自己毫無興趣的職業,造成終身的遺憾。
中國有些獨生子女在"有求必應”的環境中長大,沒有學到獨立自主的生存之道。
《做你自己》的人生哲學具體來說就是:不要做別人,要做自己。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尋找自己獨一無二的理想,引領自己的一生。下定決心就勇往直前,成功后不要忘了回饋。簡單地說:“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
人們通常認為窮孩子和富孩子在行為模式上一定會有很大的不同。社會學的調查卻發現,這兩組孩子中有極端行為取向的可能性幾乎一樣大。他們當中都有孤僻封閉。膽小怯懦的,也都有脾氣火爆,叛逆滋事的,原因并非來自家庭的家庭的經濟狀況,而更多地與父母感情不和或長期缺少關注有關。彼得終于認識到,父親給他帶來的最大的幸運不是他事業的成功,而是給了孩子一個充滿愛與溫馨的家庭,以及對孩子自由選擇的充分尊重。
彼得永遠記得,當他20歲出頭,決心以音樂作為終身職業追求時,他的父親對他說過的一番話:“兒子,咱們倆其實做的是同一件事。音樂是你的畫布。伯克希爾(沃倫巴菲特的投資公司)是我的畫布,我很高興每天都在畫布上添幾筆。”對彼得而言,有這樣一番話已經足夠了。
出身富足的孩子往往缺少奮斗的動力。生活無憂,為什么要努力工作?父親親身示范了,如果一個人能夠選擇自己想做、能做、且被社會需要的工作,并為之不遺余力,這就是人生的快樂,這是獲得自尊的最可靠的途徑。它激發我們生命中最棒的自己。生活中我們總是把事情搞砸,但如果因為怕失敗就選擇最安全的道路,那么人生的樂趣就會大打折扣。
擁有億萬家產的渦輪依然每周工作6天。對他而言,興趣永遠是第一位的,財富追隨興趣,而不是興趣追隨財富。
有關遺產,沃倫巴菲特的名言是:“要給他們足夠的錢做他們喜歡的事,但不能給他們太多錢讓他們可以無所事事。”
今天的彼得把他人生探索的心得與我們分享: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繼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創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斷選擇和努力的結果。不論你有個富爸爸還是窮爸爸,幸與不幸都可能在你的手中轉換。
人生短暫,做自己最快樂的事
在每一個快速變革的國家中,都會遭遇這樣的難題:我們如何抵御各種誘惑和壓力,找尋自己的人生志向,以源源不絕的激情去追尋夢想。
我承認自己砸很多方面非常幸運,但是我從父親身上學到了最重要的人生態度:你的人生起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最終抵達了哪里!
對我而言,他不僅僅是一個父親,而且是以話語、行動深深影響我的一個先行者。他極度享受工作帶給他的樂趣,每天都在做自己熱愛的事。讓他最開心的,并不是賺取了多大的財富,而是他從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對他而言,錢買得到的東西始終不是必需品。他生活里的奢侈品很少,開的車也是幾年沒換。他相信,一個人擁有的膽識和決心,比金錢要重要很多倍。
有許多父母會給孩子提供經濟援助,讓他們的生活過得很寬裕。但假如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獨特性,也不允許他們去發掘自己的天賦,就會導致很多不幸的結果。孩子只有通過犯錯,才能從中吸取教訓;孩子只有通過創造屬于自己的成功,才能建立自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也都有獨一無二的方式,尋找自己在世上要走的路。
我的父母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讓我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于尋找屬于我的道路,還有幸福(而非財富)。在成長的路上,他們放手讓我獨立思考,給予我真正的尊重和關愛。
曾有中國讀者問我,如果有兩份工作擺在你的面前,一份乏味但薪水很高,另一份有意義但待遇很低,你會如何抉擇?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我選擇的答案與本書所表達的價值觀很契合:我會選擇待遇低的那份,因為金錢是副產品,真正重要的是工作的實質。錢買不到快樂,而人的價值觀才是最穩定的貨幣。
人生何其短暫,做自己最快樂的事,不要被他人的眼光左右,由自己去定義成功,這樣你才能真正地擁抱幸福。
經濟上的繁榮一向起起伏伏,唯有人的價值觀是最穩健的貨幣,它為我們賺得自尊,贏得心靈的安寧,帶來最豐厚的回報。
我們的人生終究要由我們自己打造。這是最沉重的負擔也是最難得的機遇,同時也是本書最根本的宗旨。
不管你的父母是誰,你仍然需要探索屬于你自己的人生。我父親在尋找激情,活出自己人生軌跡的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滿足感,那么他又怎么會拒絕讓自己的孩子去挑戰人生,病從中獲得快樂呢?
可能我不只繼承了父親的基因,還汲取了他的許多人生哲學。
《路加福音書》中有一句著名的經文,對我們的家庭影響很大:獲得多的人,也應當多回饋。還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大多數重要的人生恩賜都與金錢無關。
這些恩賜包括父母的關愛,親密的鄰里關系以及暖人心肺的友誼,還包括循循善誘并為我們的進步感到欣喜的良師益友。這些神秘的恩惠還包括才能、同情心和勤懇工作的態度。我們應該珍惜病回饋這些恩賜。
人生由你打造,如果我們希望自己自己可能生活得充實、多姿多彩、有價值,那么我們就應該嘗試什么都去學學。不只包括必要的謀生技能,還包括專業以外的無數知識。
我父母的目標非常明確,他們希望我們兄弟姐妹都能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并用盡所有心思和力量去追求。假使我宣布自己的樂趣是撿垃圾,我的父母看到我整天呆在垃圾車上,也會感到欣慰。只要我喜歡自己的工作,對他們來說這就足夠了。
父親是否曾給我們壓力,讓我們進入家族企業或跟隨他人的足跡呢?這么說吧,我哥哥豪伊是個農場主兼攝影師;我姐姐蘇茜在奧馬哈市養育了兩個了不起的孩子;我則投身音樂創作。
我父親曾今與蓋茨夫婦一同去過中國,當看到成千上萬的人在工廠和田間勞動時,我父親震驚了。由于出生在不同的環境中,他們一生或許都要在這樣默默無聞的勞作中度過。在這個環境中,不知有多少潛在的企業家、發明家和創新者被埋沒了。或者,用我父親的話說:“那座山坡上不知有多少比爾蓋茨正在干活?”
如何看待錯誤的選擇?
正確的選擇,沒有必要都得是穩定、舒適或理所當然的選擇。也不是其他人幫我們做出的選擇。在很多情況下,徘徊在選擇的迷宮中并不意味著迷失。,而是通往正途的一條必經之路。
我的父母從來不會告訴我孩子應該做什么或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相反,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不斷教導是,我們可以成為心中想要成為的人,我們應該追尋心中想要追尋的夢想。
由于沒有立即選擇專業的壓力,我可以閱讀偉大哲學家的著作、研究基礎科學、涉足文學巨著。如果當時立即確定專業的話,就會局限我的視野,并將我引向某個僵化且競爭激烈的行業,從而進一步制約我的選擇。
文學院的課程設置,滋養了我漫無邊際的好奇心,但現在我知道是我的家庭在更早的時候,培養了我的這種自由觀和選擇觀。
在父母送我的所有禮物中,最珍貴的無疑是一個信念:要相信自己無需被生活擠壓,可以通過更開闊的視野來支配人生,而不是自我蜷縮到一個預先設定的縫隙里。
如果人生由我們打造,如果我們直接面對挑戰去開創自己想要的人生,那么我可以很明確地說,優勢的本質是擁有最廣泛的選擇權。
我的母親曾今告訴我,我可以任意而擇,但不可以任意而為。換句話說,我的思維可以天馬行空,但我的行為必須遵守適當的規范。
我認為這樣反應了我的一個核心觀點:人生的只想往往神秘莫測,極少有人能夠沿著直線靠近他們,也不會有人在找尋他們的過程中一帆風順。
在生活的大多方面,“一般”已經足夠好了。事實上,處在一般的水平是很有優勢的。因為這樣沒有壓力,而且不許懷抱太高的期待。
然而,當涉及一個人的真正職業時,“一般”時遠遠不夠的。如果你的職業時做一名廚師,“一般”的廚藝顯然不夠優秀。沒有一個盡職盡責的教師只想擁有“一般”的教學能力。沒有一位作家只想達到“一般”的寫作水平。
如何確定一生的志向?
有一句話,都確定志向很有幫助:通過明確什么是我們不想做的,來簡化選擇。
有的孩子喜歡擺弄化學用具,我則喜歡搗鼓鋼琴和錄音機。即使不能有所建樹,我也認為過程非常重要,這不僅適用于音樂這個職業,而且也適用于所有領域中的自我定位。
有一種情況是,我們許多人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會對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一種模糊的認知。只有將這種認知和我們的能力性情進行聯姻,認知才能變成真正的志向。
不管我們的喜好、才能和性情有多錯綜復雜,各種因素總會有一個交匯點。只要我們有耐心、眼界開闊,或許還需有點運氣,那么我們一定會找到那個交匯點。我們真正的志向,會在那個交匯點上靜候我們的光臨。
我父母總是鼓勵我去尋找自己的幸福,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任何事。
如何做決策?
好的決策時需要花時間的,它們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不是一時的沖動,我們要有足夠的自我認知,去審視自己的內心。中途停下來自省永遠不會是浪費時間。
而是一個人所能實現的最有價值的投資。
由于我們生活在一個動蕩的經濟時代,所以人們往往會傾向于選擇那些最主流的職業,走多數人走的那條路,以獲取安全感。
好的決策時需要花時間的。它們是深思熟慮的結果,而不是一時沖動。我們要有足夠的自我認知,去審視自己的內心,甚至是花上一點時間去靜坐。
在一個忙碌的年年輕人看來,這種靜坐似乎是在浪費時間。但我想說的是,中途停下來的自省永遠不會是浪費時間,這是一種對時間的投資。我認為這是一個人所能實現的最優價值的投資。
如果我們想忠于本真,踐行賦予我們的職業使命,同時又能夠衣食無憂,那么我們就需要在個人能力,愛好與商業世界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我們必須弄清楚到底什么是我們真正喜歡做的事情,而且足以讓世界原意付出金錢的代價。
真正的成功是將個人才能與市場需求相結合
在打造人生的路途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就是發現真正屬于自己的志向,但這只是第一步。
我想要表達的是一種平衡的思想。如果我們想忠于本真、踐行賦予我們的職業使命,同時又能夠衣食無憂,那么我們就需要在個人能力、愛好與商業世界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我們必須弄清楚到底什么生活會或我們真正喜歡做的事情,而且足以讓世界原意付出金錢的代價。
幾年前,我偶然看到作家蕭伯納。馬拉默德的一句話,他說:"好的作家不會完全隨性而作。”
我認為馬拉德的意思是,人們有一個誤區,在他們的想象中,不管一名專業作者有多少天賦或經驗,他只需要坐在鍵盤前,然后任文字流淌就可以。
事實并非如此,這中間還會有一個調節過程。首先這名作者要有創作沖動,這是激情之所在,然后他會很實際地考慮到潛在讀者群的反應,最終完成的作品就是綜合這兩個因素后的產物。
這其中,除了我們的“創作”才能,還有了解市場所需的辨析能力,以及將一種想象力呈獻給讀者所具備的學問和技巧。馬拉德運用所有這些才能找到了藝術與商業的最佳結合點。最厲害的是,與此同時他還能在作品中保持個性。
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找到自身價值觀和世人對我們的價值認定,它們之間最重要的交匯點在哪里?
尋找這個交匯點是人生中一項重大的挑戰。如果我們有幸找到它,或者更幸運地在這個交匯點謀得生存,那么我們就擁有了事業成功的最佳機遇。
如何面對人生中的錯誤?
如果人生由我們打造,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人生生動而真切,那么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是,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還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既然我們不能消滅錯誤,那么我們不妨擁抱它,原諒自己犯的錯誤,最重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
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不妨接受他們,原諒自己,然后繼續前進。我們的錯誤可能給我們帶來麻煩,可能會消耗我們的時間和金錢,但是只要這些都是誠實的錯誤,它們就不可恥。每一個失誤都是一個學習機會,它是我們過去、現在和將來所經歷的曲折道路上的一個標記。
如果由于害怕被拋在后面或出現無法彌補的失誤而逃避自己犯錯,那么我們就剝奪了自己從中學習的機會。更糟的情況是,如果我們犯了錯誤,但由于固執、不安或不在意而拒絕承認的話,我們就會錯過從失誤中汲取經驗病朝著更好的方向前行的機會。
最好的未必是最適合自己的
有一位朋友,經過幾年奮斗,他晉升到了一個令自己滿意的職位。作為國家級雜志社的執行編輯,他有權挑選作家并分配故事稿件。他還有時間親手編輯、潤色修改文章。這些他都非常擅長,重要的是,他享受這一切。
后來主編決定退休,這時他有機會得到主編的職位,猶豫了很久之后,他接受了主編這個職業。
但是,升職加薪的同時,他也獲得了許多經常性胃痛和不眠之夜,在沮喪并充滿壓力地工作了兩年后,他放棄了這一職位。
因為主編的工作,需要另外一種性情的人來擔任,并且主編需要承擔的任務也不同。主編主要負責預算并處理與母公司相關的管理決策。他是雜志的公眾形象人物,必須花很多時間招待客戶并做官方亮相。大多數雜志的主編都很少或沒有時間親自負責編輯工作。
而他最喜歡的,就是靜靜地坐在辦公室里看稿件。
另一個人的經歷也同樣說明這個問題。路易斯擔任紐約州的首席檢察官10年,作為一個無懈可擊的正派人士,他在檢察官任上一直做得很成功。后來,上一任州長去世后,人們建議他競選州長。但是路易斯拒絕接受這份工作,因為他真的很喜歡自己的檢察官工作。路易斯完全沒想過要當州長,他向新聞媒體說:“為什么要接受一份不是你真正喜歡的工作?為什么要讓自己不快樂呢?”
這句話充滿了智慧,顯得如此與眾不同,以至于《紐約時報》將它放在了頭版的頂端,作為當天的引語。
工作本身就是報酬
如果父母熱愛他們的工作并且樂在其中,那么孩子就會看到工作本身的價值,而且更易于尋求和發現自己的激情所在。
一個朋友幾經抗爭,終于在30歲時脫離父母給自己安排的人生軌道,做起了自己喜歡的心理咨詢。
他回憶說:“當時我已經30歲了,我終于可以抽出時間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拋開薪酬和身份地位這些因素,什么才是我心中向往的工作?”
“我現在做的這份工作,收入適中,但我熱愛這份工作,而且我不因為愛它而感到羞愧!我早上起床時會知道自己當天將有所收獲,并且對自己能幫助其他的人滿懷希望。我領悟到了一個在家不可能獲知的珍貴道理:“工作本身就是報酬。”
追求屬于自己的天命
人生由我們打造,沒有人可以替代我們做什么,也沒有人有權利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我們設定自己的目標,我們定義自己的成功,我們無法選擇人生的起點,但卻可以選擇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有一位智者曾今說過:人是不會改變的,只會越來越像他原來的樣子。
在個人層面上,我們的發展方向是通過贏取報酬來獲得自尊。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選擇要過的人生,并追求屬于自己的天命來獲得心靈的安寧。
在社會層面上,個人成長至此,更有意義的人生目標就是有能力進行回饋。金錢當然重要,但它不是慈善的本質,其本質是一種回饋精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發揚這種精神。
“渾渾噩噩的生活不值得過。”柏拉圖這樣寫道。在2500年后的今天,這句話依然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