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很功利,沒錯,我就是抱著一顆功利的心開始讓我的孩子從一歲開始接觸繪本的。兩年下來我對繪本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現在的我,見山還是山,但心境和初時已經完全不同。
首先我來列一下兩年前我讓孩子接觸繪本的目的:
主流言論都說孩子看繪本好,我的孩子要趕上這個主流;
孩子很小就接觸書本和閱讀,以后上學了會多些優勢,畢竟比不看書的孩子多了幾年看書的經驗;
經常看繪本能和不認識的漢字先混個臉熟;
對以后寫作文有好處;
孩子會通過看繪本而慢慢愛上閱讀。
繪本有些生活功能,比如讓孩子喜歡刷牙,喜歡吃蔬菜,或者喜歡洗澡;讓孩子了解情緒是什么;
于是我抱著這些美好的愿望開啟了孩子的繪本之旅。這一路竟然意料之外的坎坷,我遇到的困難是:
孩子討厭書,我一碰書孩子就哭,這種情況持續了兩個多月,我決定暫停借書;這樣一來,半年時間基本就過去了;
孩子總想撕書搞破壞;
孩子稍微開始接受中文繪本,但沒多大興趣。英文繪本完全排斥;
我們搬家了,新家離繪本館比較遠,遠到我不好意思讓阿姨跑一趟送書;
但是,繪本館館長明鶴對繪本的愛成了我沒有放棄的動力,在孩子排斥繪本時我看了松居直先生的書《繪本之力》和《幸福的種子》,后來又有幸認識了繪本館的小盼媽媽,她除了推薦大師經典外,更加推薦了一些新書,而這些書的趣味性是讓孩子愛上繪本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觀察到孩子似乎有了對繪本的興趣時,我做了一個決定,這個決定讓一切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了,那就是:如果沒有意外情況,我會堅持每周六都帶孩子去繪本館換書。當時這樣決定,只是因為考慮搬家之后不好意思讓阿姨送書,而我是明鶴忠粉不想換繪本館。這之后孩子有什么變化呢?變化主要有以下:
媽媽,這些書如果沒看完星期六就看不到了嗎?
媽媽,星期六我們又要去繪本館了嗎?
媽媽,我好期待星期六啊,我又能見到盼盼老師,Leo哥哥,柚子姐姐他們了!
媽媽,這些書要愛惜嗎?
就上面這幾點,竟然讓孩子一年內聽我和她爸爸講了那么多故事,并且越來越喜歡繪本。我總結起來,這個行為起到了下面的作用:
這變成了非常有規律的事件。時間長了,孩子養成了習慣,風雨無阻;
孩子知道家里的書只能留到星期六,所以要趕緊看;
對每周的拜訪充滿期待。繪本館很好玩,哥哥姐姐很喜歡自己,還能秀自己的裙子給他們看…
而作為家長,我只做了兩件事:堅持每周六換書,堅持給孩子讀。
終于回到了標題。站在今天回頭看這兩年繪本閱讀孩子得到了什么,我想最重要的是下面這些:
孩子有了自己家的語言。孩子有時說一件事,只有我們三個人知道這是在說什么,因此這就出自某一本故事書,然后相視一笑。我想這便是家庭幸福的味道;
無數個故事堆積起來的價值觀。好的繪本沒有說教,只是讓孩子主動的做了思考。看的故事多了,思考多了,孩子就有了自己判斷的小尺子。
見多識廣。繪本書題材廣闊,天馬行空,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這是讓孩子所見所聞充實豐富的捷徑。
從小養成習慣,每天要讀書就像每天要吃飯一樣自然。
下面我列了孩子將近兩年來看過的繪本書的書單,希望對你有用。后面我會再寫一篇關于給孩子挑選繪本書的感受。